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考验着每一个疾控战士的胆魄和决断,成为每个疾控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主战场。春节长假本该热闹的大街,冷清得少了年味,而疾控队伍一直在坚守岗位,抗击疫情。赵永就是队伍里面的一员。
赵永,2016年毕业于昆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即就职于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2月28日派驻昌宁县耈街乡阿干村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至今。“过年”是他难得的回家团聚日子,但当疫情发生时,他主动请缨回到防控的“疫”线,和战友们一起战疫情、攻病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和疾控人的初心和使命。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是赵永挂在嘴边的话。无论是疫情信息收集分析、视频拍摄科普宣传、五县(市、区)疫情防控技术指导、还是基层乡村、健康监测点、集中留观点的现场工作,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贴近群众,结合实际做实防控工作。
驻点支援,做健康守门员。2月11日,赵永同志驻点支援龙陵县。“新的疫情,防控严峻,我深感压力和责任,需要再学习再努力,”面对新的任务他这样说道。“诊疗方案、防控方案、技术指导方案、技术指南”是他包中的宝贝。2月14日,按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赵永成为龙陵县平达乡工作组的一员,稳稳地扎在平达的“疫”线。
2月15日,他到达平达乡,了解了当地疫情,把握防控形势,迅速反应,没有休息,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他首先针对卫生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存在的问题,紧紧把握“前移、分区、分流”原则立行立改,当天就进行规范。
一个接地气的疾控人。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与平达乡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接,把当前全乡复工复产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一个重点,超前行动。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互动和演示,教给大家防控知识、正确戴口罩和洗手的方法。他跑遍了平达乡10个村(社区),累计开展培训10场次近700人次,让老百姓看到了一个接地气的疾控人。当有村干部向他表示感谢的时候,他说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出门打工不容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小赵老师。“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按照规范处置和诊疗”,这是他去到每个村卫生室反反复复强调的话。赵永紧紧围绕预检分诊、发热病人处置流程、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解读、呼吸防护、器械消杀、环境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关键环节,把握关键环节,感控先行,对平达乡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民生医院等所有医疗卫生单位疫情防控诊疗规范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仅仅几天,他已经和10个村的村医成为了战友和伙伴,大家都喜欢喊他“小赵老师”。
这就是他战“疫”的故事。为了将防控工作重点区域抓细抓实,他紧紧把握“17个技术指南”,对平达乡10个村(社区)、留验站、零售药店、超市、农贸市场进行防控措施查缺补漏;并与中心学校、中学提前谋划教师及学生复学防控措施,强调对重点区域实施战线前移。
疾控来的第一书记,扶贫、抗疫都能上。2月29日,距离他结束驻点工作仅2天,没有休息停留,背起行囊,回到了脱贫攻坚的战场,再次肩负起第一书记的职责和使命。
2018年2月28日,赵永同志主动请缨并受保山市疾控中心选派到昌宁县耈街乡阿干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2月29日,也是他担任第一书记第三个年头的第一天,他深深地扎根在这里。“现在修房子、改厕所我是小能手”,他经常这样开玩笑道。透露出他深深地践行着“驻得下、沉下身、扎下根”这9个字。
他初到阿干村的时候就曾许下愿,要为改变阿干村的村容村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两年过去了,先后为17个村民小组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方案、评分细则、环境卫生村民公约等,村庄道路干净了,农户居家环境好起来了,白色的墙多起来了;秉持着“小厕所、大民生”理念,坚持小事大做,抓实了216座卫生厕所的改造,切实改变农村卫生环境,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他的愿望,实现了。
2年过去了,阿干村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群众走上了致富新路。“赵队,你怕是还要陪我们再干一年呢!”,乡亲们都和他开玩笑地说。对阿干村农户的情况,哪家情况特殊、哪家是低保户、哪家有残疾人、哪家有留守老人等等,他如数家珍。有的地处偏远的村民小组,只有小路,那就得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气喘吁吁才能到达。他把困难群众当家人,也把他们的困难当家事;为了解实情,赵永走遍了阿干村17个村小组的每一户人家,对贫困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他积极与帮扶单位联系,尽心尽力为贫困户解决难题,贫困户们对这个疾控中心来的工作队长熟悉得就像自家亲人一样。
他,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抓手,以为民扶贫解困为目标,以增进干群关系为切入点,以脱贫攻坚为中心,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千方百计为当地群众发展经济促农增收出谋划策;新兴林下种植产业+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多元化产业发展,动员剩余劳动力务工,切实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主动积极担当,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改善,实现农户安全住房有保障;同时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100%。2019年,阿干村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
“我们饮水项目实施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农户说没有水吃,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管护好;阿干村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就从我们的农村饮水管护制度的建立开始”,他曾在村民大会上这样说到;就这样一个社、两个社到十个社,饮水管护制度建立起来了,自己找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为了让农户住上安全的房子,把农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面对农户不愿意,他与村干部反反复复的入户动员做工作,从农户的角度找问题、想办法,一次动员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不厌其烦的做工作。
他,晒黑了、变瘦了,但身体壮了、精神好了、干劲足了,和群众的交流多了、关系融洽了、感情更近了,不再是刚刚开始的“赵队长、赵书记”,而是变成“阿永、赵同志、小赵”。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扎根在这里,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而是一批又一批奔向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驻村工作队员。”这就是他的心声。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不获成功,绝不轻言收兵。
陈光旭、王晖、刘增刊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 冉懦珲 唐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