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资本是一家低调的投资机构,很少对外发声,即使是其创始人兼CEO张磊出现了网络八卦,也只是在朋友圈中低调辟谣。同时,高瓴也是一家声名显赫的投资机构,腾讯、滴滴、京东、美团、去哪儿、摩拜单车等诸多互联网领域知名企业背后,都有高瓴的身影,尤其是2005年第一笔投资投给腾讯并长期持有到现在的故事,在业内广为流传。
高瓴资本刚刚完成了106亿美元的第四期美元基金募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亚洲史上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权基金。2017年,KKR亚洲三期基金募集总额93亿美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一支私募股权基金。
如今,这一记录被高瓴资本打破了。
在募资完成的声明中,高瓴资本表示,新基金将投资于医疗保健、消费者、科技和服务等领域,尤其重点关注亚洲市场。新基金将践行高瓴资本的战略,利用其广泛的运营能力和对技术的深刻理解,来创造长期价值。
2018年第二季度,阿里成为高瓴持仓比例最高的中概股公司,单个季度的买入数量是此前的3倍。与之相对应的是,卖出京东,退出京东主要股东行列。
投资京东8年之后逐步退出,对高瓴来说应是出于基金盈利考虑,但阿里、京东两个名字足以让低调的高瓴鲜有地曝光在聚光灯下。
张磊日前接受了CCTV财经频道的专访,低调的他开始慢慢适应聚光灯下的生活,因为再低调的个体和团队都无法完全封闭自己,与市场大环境隔绝,与其被动,不如主动,聪明如张磊者自然知晓这个道理。聚光灯下的张磊也慢慢向公众展示了并不神秘的高瓴发展史和他本人一以贯之的投资哲学。
在张磊的投资哲学中,敢冒险、敢下重注是一种说法,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另一种说法。但无论如何,投资都是技术和性格的结合,更是中国的大环境使然。在中国变革的宏大叙事中,万物肆意生长,矛盾和机遇丛生,如何踏准节点,把握风向,崛起成峰?人性和传统、机遇和勇气都不可或缺。
1990年,张磊以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命运第一次发生转折。所以,很多人将张磊后来取得的成绩看成是一次逆袭。张磊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找了份工作,在五矿上班。1998年,他离开五矿,赴美国耶鲁大学求学,后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高瓴这个名字(Hillhouse Capital Group),来自纽黑文的一条大街,与耶鲁捐赠基金原来的办公地点只有一条街的距离。有意思的是张磊没有直译Hillhouse Capital Group而是把它意化为“高瓴”,取自成语“高屋建瓴”,可谓高明。
最初来到耶鲁的时候,张磊举步维艰,因为他得到的只是一年期入学奖学金。他急需找一份工作,以完成后期的学业和生活开销。张磊每次去纽约面试的经历仿佛都不愉快,几乎都是满怀憧憬而去,垂头丧气而归。大大小小的面试后,似乎所有的门都对张磊关闭了,他终于在耶鲁投资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招收他当实习生的时候。当时这不是一个常规性的安排,因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通常不接收MBA学生当实习生,但张磊给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被接受的原因是,大卫·史文森先生在这位真挚的学生身上,看到了蕴含的巨大潜质。大卫·史文森后来成为了张磊的恩师。
作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不仅投资业绩出色,而且为美国各大机构输送了无数优秀的人才,被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奉为教父级人物。
耶鲁确立了张磊投资生涯的坐标系,大卫·史文森本人更是言传身教,指导张磊的投资技巧。张磊比一般投资人拥有更高的起点。
这段时间,紧张、忙碌、但却充实。每一分钟都记录着日后投资高手的成长。
张磊从标普500公司那里免费得到大量的年报,这是他最早的投资培训内容。他被派去研究木材行业,几周后,交出1英寸厚的报告,这种重度研究的风格后来被植入到高瓴的团队中,至今仍是高瓴的基本功,也是高瓴高人一筹的重要因素。张磊从导师大卫·史文森那里学到的是,把受托人职责和理性诚实进行很好的结合。
时光荏苒,张磊在跟着大卫·史文森学习几年后,天赋加上顶尖老师的带领,水平突飞猛进。
2005年,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中国的资本市场蠢蠢欲动。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给拿到MBA学位的张磊2000万美元,帮助他创办高瓴资本,随后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
当初张磊向大家推广这个主意时,人们犹豫不决。“当时他很青涩”,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同事回忆,“以至于都不知道要雇用谁。”张磊给老朋友们打了电话,一个朋友拒绝了他提供的工作,但推荐了自己的妻子。
这位朋友的妻子现在已是高瓴的首席运营官。
作为耶鲁大学校友的张磊,2010年初曾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M)捐赠888.8888万美元。这笔创下当时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最高纪录的资金,主要用于耶鲁管理学院新校区的建设。另外一部分作为奖学金,提供给“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关系计划项目,以及资助耶鲁各种和中国有关的活动。
有报道称,张磊之所以选择捐赠888.8888万美元,是因为数字8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别含义,发音类似“发”,代表了财富和运气。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张磊虽然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教育和理念,但其思想内核仍然非常“传统”。
张磊此次向耶鲁捐款曾引发热议,张磊和高瓴也因此陷入舆论漩涡。有人愤愤不平道:“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外人发展。”这种论调直至2017年6月,张磊向母校人大捐赠3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人民大学高瓴高礼教育发展基金”之后才彻底平息。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提升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同时为学校新设创新型交叉学科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人民大学和耶鲁大学都是张磊的母校,也是他曾在报道中提到的“人生际遇发生转折的地方”。张磊对这两所高校的高额捐赠,也是他对接受过最好教育的一种感恩和反哺。
张磊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作为投资人,他的奋斗可以给无数个出身草根的年轻人以激励,但却不能复制。毕竟,过人的勇气、坚韧的性格、以及超乎寻常的运气都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高瓴资本2005年成立以来,平均年回报率为39%。这是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
高瓴资本得到的投资授权一直很灵活,这让高瓴资本能够既投资于中国的公开市场,又投资于中国的私募市场。耶鲁的投资方式和理念,提供了好多金融工具、金融技巧等“术”的层面的知识,但实际上高瓴还是最推崇中国哲学的东西。
“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中国这种很强大的独特的哲学,结合国际的金融工具,这是道与术的结合。
有中国哲学,就可以帮助高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不会焦虑。
张磊的三个哲学观:“守正用奇”语出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论语》,是说看准了好的公司或业务模式就要下重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是说只要做正确的事情,不用去到处宣传,好的企业家会自己上门。
投资哲学可以指导投资实践,独立自主的研究、行业专长和世界级的运营及管理能力,一直是高瓴投资方法论的核心,让高瓴创造的收益都是风险调整后的最大收益。
高瓴从创立之初起,就非常注重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哪个是最好的商业模式,然后寻找跟最好的商业模式契合的最好创业者,再一起发展。
研究是基于对事物本质深刻的研究,方法见仁见智,有的人看一两个季度,有的人看一两年,有的人看盈利,而张磊看的是五年、十年、二十年。他并不强调形式,而是一个人本质上给社会有没有创造价值,只要给社会创造很大的价值,早晚会给所创的公司创造价值。
张磊把投资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蛋糕做大游戏,即正和游戏。很多人的投资是前者,比如pre-IPO这种,但张磊不相信零和游戏。他喜欢把蛋糕做大的游戏,如果资本不能创造价值,便不会投资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更需要对关键时点和关键机会的把握。
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高瓴一直坚持跨时间、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别、跨线上/线下的行业研究,所以高瓴能够深刻理解这些行业在长期内的发展规律和业务逻辑,从而准确把握行业与市场的变革要素和时点。
2008年,高瓴资本研究中国消费品升级,那时很多基础消费品品类都被跨国公司占领,宝洁、联合利华就占领了家用洗涤市场。高瓴认为这些跨国公司本质上是有历史包袱的,无法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就找到了当时做洗手液的蓝月亮公司创始人罗秋平,鼓励他做洗衣液。第一天投入的时候公司本身是赚钱的,但张磊又成功地说服蓝月亮不要赚短期的钱,要勇于进入新的品类,打败跨国公司,变成中国洗衣液的第一名。
投资了以后,高瓴试图把一个赚钱的公司先变成亏损的公司,但这只是短期的亏损,今天赚的钱是原来的十倍,就是通过深度研究得出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双方有能力容忍短期的亏损,从而带来更大的格局。投资从某种角度上讲有点像孵化器,但更像是思想的孵化器。
各种生意模式都有非常不同的变化。比如说简单的是卖产品的,但是如果提升附加值就可能变成卖一种服务,如果再抓住关键机会可能变成一个平台,使卖产品和卖服务的人都可以用这个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企业家能看清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他的理念和格局观就是不一样的。
张磊觉得“真正的护城河”是长期创造最大价值的,而且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价值。这个世界永恒的只有变化,护城河也不可能不变,优秀的公司是当互联网大潮袭来时,能够深挖自己的“护城河”,主动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如果一家企业亘古不变,这种企业永远不值得投资。
高瓴资本也开始向更早期的创投领域发力和布局,投出了不少优质的项目。比如A轮领投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小班课领导品牌“魔力耳朵”;B轮领投少儿编程教育平台“编程猫”;C轮投资了娱乐票务平台“摩天轮”;9月初,还领投了在线超级大班课平台“考虫”等。
高瓴在早期创投领域的布局,是高瓴价值投资基因的延续:坚持创新驱动,通过专注的基础研究,不断发现价值、创造价值,携手优秀企业家与时间做朋友,做创业企业的超长期合伙人。
在中国哲学指导投资之外,高瓴也在“术”的层面做足功夫。
“投后管理”是一个舶来品。自2013年底开始被投资机构重视起来。投后管理是整个股权投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投后管理的参与使企业实现增值,从而使得投后管理成为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变成新的盈利模式。深耕投后管理,成为增强投资机构软实力的标配。
高瓴的投后管理团队,不仅能够和被投企业分享投资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而且能够充分运用数字化和公司运营方面的深厚经验,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及管理方面的经验,并有能力运用大数据、技术团队等方式帮助企业精细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家的潜能。
财务上的风控都会做,这是基本的。但张磊的关注点是选到最合适的企业家。这个人能不能既有格局观,又有执行力,还有很深的对变化的敏感,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他觉得这种人很难找。
比如蓝月亮的创始人罗秋平和去哪儿网的创始人庄辰超,一个代表消费品,一个代表互联网。罗秋平本来可以过非常安逸的生活,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但他的人生梦想就是成为中国日化的第一名,打败跨国公司,变化给了他这个机会,他也抓住了关键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愿意放弃小富即安的一年一两亿利润的公司,不惜在前一两年把公司做亏损,为了未来开辟一个新天地,这是很强的格局观。庄辰超,虽然年轻但多次参与到创业的过程,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他能够在关键的时期把控股权卖给百度,说明他有很大的格局观,他的人生梦想是做成中国最大的旅游搜索平台。
张磊认为这些年做得最好的就是永远摆正自己是投资人的位置,跟公司的创始人保持非常灵活的合作,这也令他们相对比较超脱,避免在公司运营上介入太深,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形成的战略观点帮助企业。
时间回拨到2014年,投资之初的百济神州只有一种药物进入了I期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公司正处于从许可模式向自主研发模式转型的时期。百济神州的创始团队和研发团队成员们对产品和临床试验的极致要求,以及致力于建设强大的自主研发团队和全方位提升内部能力的战略远见深深打动了高瓴,高瓴愿意跟这群“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
百济神州公司从成立以来的每一轮融资都得到了高瓴资本的支持,高瓴是百济神州在中国唯一的全程投资人。从2014年的A轮,到2015年的B轮,从2016年纳斯达克上市,到上市后的定向增发,以及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交易,高瓴共计参与和支持了百济神州7轮的融资。
除了向百济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以外,高瓴还结合自身对制药行业和市场的深入研究与专业判断,在百济神州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时点从国际合作和顶尖人才招聘等方面为百济神州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持。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直被现代管理所谬用:被肢解、被利用、被异化、被曲解。与其说用哲学来指导管理,不如说管理者的性格恰好和那些文化合拍,从而坚定了这种性格的深化。性格极致到特立独行就是哲学。而“术”一直是中国管理者不甚注重的物件,而在高瓴资本,师夷之技,做得非常的彻底。这也是高瓴成功的关键之一。
企业家们好,我司联合国内上百家天使和风投机构寻找项目股权投融资合作。
1:农业(种植、养殖、养老)重点关注。 2: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
3:连锁餐饮、商贸、化妆品业。 4:互联网、物联网、APP行业。
5:医疗设备、生物医药、健康行业。 6:文化、教育产业。
7:商业、旅游、矿产、地产 8:创新型传统行业。
9:汽车产业链。 10:高利润、高成长性及国家支持等
有需要做股权融资,对接投资人请点击左下角链接填写项目信息!会有专业人员联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