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964期)
对于元朝的统治,就汉民族来说,最感愤怒的,当是蒙古人对汉人的歧视。蒙古统治者除了将人分为:一蒙古、二色目、三中原汉人、四南方汉人四个等级的种族歧视外,甚至按从事的职业将人划分了十种贵贱等级,依次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蒙元是游牧民族,除了不重视农业之外,还一改中国历朝历代对“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极端仇视知识分子,使得深受我国历代推崇和敬仰的汉文化的传播者“儒”家知识分子,沦为地位比娼妓还低,仅略高于乞丐的最底层贱民。
而实际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连乞丐都赶不上,至少乞丐的人身安全还受法律保护,而文人则不同,一旦言词文风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蒙元政府一不高兴,随时都会拿他们开刀,足见蛮夷的蒙古人对汉文化的蔑视与打压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但是,文人们自有不屈的脊梁和傲骨,其中就有一位大儒,此元朝大儒地位却低如乞丐,因南宋的灭亡而改名,并以纪念亡国之耻,余生不踏北地,隐居南方40余年,写下了大量抨击暴政,歌颂忠义,恢复华夏的爱国文章和诗篇,但是这些不朽的爱国著作,却沉寂了320年才见天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位大儒又是谁?欲知详情,本回分解。
一:井中捞出神秘铁箱
明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对于明政府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喜之喜匪患势头渐衰,一则李自成屡为孙传庭、曹变蛟、左光先等败于陕西,李自成妻女俱失,仅率十八骑败走商洛山;二则张献忠在南阳败于左良玉,并在谷城投降。忧之忧满清进犯山海关,多尔衮由密云北墙子岭攻入,下四十八县后,占领通州。
就在崇祯皇帝为北方的人祸喜之忧之的同时,南方又闹起了天灾,遭逢百年不遇大旱灾,本来水资源丰蕴的江南地带,竟然江河渐枯,水井见底,闹起了百年不遇的水荒,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苏州也同大部分江南城市一样,旱灾严重,城里的水井十之九枯,大家都把水井进一步深挖,希望从地层更深处续来水源。
苏州承天寺狼山房(今北寺塔西)处也有一眼干枯的水井,和尚们觉得,若把井底再深挖几尺,或许就能冒出水来,便请人清挖井底淤泥,居然挖出一个封固严密的铁箱子。
寺僧打开一看,箱子里装满了起隔潮作用的石灰,石灰里面埋着一个腊漆密封的锡质匣子,锡匣里是一个油布包裹数层的包裹,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一个纸包,外包纸上写着:
“《大宋铁函经》,德祐九年佛生日封。大宋世界无穷无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
内包纸上写着“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字样。
大家原本以为箱子里装的是佛骨舍利子,或者是金银宝贝,但打开后却是一部320年前、元朝时候的奇书手稿,书名曰《心史》。如此珍贵的手稿,沉在井里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郑思肖又是何许人也?
二:一代名儒铁骨铮铮,因国破而改名
先说说本书作者。郑思肖,原名郑之因(1241年—1318年),南宋末年著名诗人、画家,福建连江人。南宋灭亡后,取宋朝国姓“赵”的一部分“肖”,改名“思肖”,以寄思念故国之情。又改号“所南”,日常生活中,无论坐卧,都是不忘故国、面向朝南。
元军南侵初时,郑思肖只是普通的太学舍生,并无半点官职,曾以普通百姓身份,愤然向朝廷上书“叩阍上太皇太后、幼主疏,辞且直,忤当道,不报……”
满怀一腔救国热情,却被无耻官吏阻挠并加以迫害,郑思肖心灰意冷,从此便离家出走,隐居吴下四十余年,潜心于诗文绘画创作,用手中之笔讨伐元朝的暴政统治、抒发爱国情怀、褒扬爱国志士,他不臣服蒙古人的统治,常以“孤臣”自称。
郑思肖要在蒙元的残酷统治下,长期表达爱国情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巧妙地将居所中堂匾额题为“本穴世家”,这是个拆字匾,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就变成“大宋世家”了。如此煞费苦心,可见他对宋朝的忠诚。
兰花一直是文人墨客崇敬的谦谦君子的象征,也是郑思肖笔下非常擅长的画材。国破家亡之后,郑思肖一反以往画风,所画兰花均无土无根,因故国土地已沦丧于蒙古异族之手,取汉人从此“无土扎根”之意,再现了这位汉家儒者强烈的忧国情结。
那么为什么《心史》在井中埋藏了320年呢?郑思肖耗半世之功,完成了悲愤激昂的《心史》书稿,因其都是抨击元朝内容,如若出版,属于绝对的禁书,不可能流传下来。为此,他想了个好主意,如前文所述,将文稿密封起来,沉入他居住的苏州承天寺的一眼井内,他坚信,文稿重见天日之时,便是伟大的大汉民族复兴之日,正所谓“此书出日一切皆吉”。
1318年秋,郑思肖体弱多病,自知来日无多,回想自己四十多年的复国大志未酬,深感有负故国,便给自己画了自画像并自责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几天后,病体加重,临终之时,嘱托好友唐东屿为他在牌位上写“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字样,语讫而卒,享年78岁。
三:作品赏析
郑思肖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含各体诗歌250首;另有《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大义略叙》一卷,为记载宋亡时杂事之散文、杂文等。后附《自序》、《自跋》等五篇,以及《疗病咒》一则,各卷集合总命名为《心史》。
这部作品集贯穿了郑思肖忧国忧民的侠骨热肠、眷念故国的深情厚义、志在匡复的坚强信念、傲然不屈的民族气节、铁骨铮铮的儒者风范,是郑思肖一生高风亮节之作的总汇编,也是他忠君爱国的历史见证,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大致如下:
1:忠君爱国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这首《德祐二年岁旦》写于1275年初,因两个月前元军攻陷苏州,郑思肖饮泣悲歌,以诗抒发爱国激愤。诗中尤以“一心中国梦”句,今日读来尤为亲切。
再有“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不屈的民族精神几乎贯穿郑思肖所有诗作,为其诗魂所在。
2:抨击暴政
除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外,书中收藏了大量抨击蒙元暴政、同情百姓疾苦、控诉元军兽行的诗文,如记述苏州城被攻破,百姓惨遭蹂躏的《陷虏歌》;反映百姓疾苦,痛斥苛捐杂税的《久雨后郊外独行》等。
3:歌颂忠义
《心史》以满腔的热情,歌颂为国捐躯、正气凛然的英杰义士,为他们的殉国而哀悼。“我所思分文丞相,英风凛凛照穹壤!” 此句出于《和文丞相六歌》,诗中深情地赞颂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又在《文水相叙》一文中,详细记叙了文天祥从起兵勤王、出使谈判、最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事迹,对这位状元丞相的凛然气节,敬佩与赞颂之情跃然纸上。再如《五忠吟》一诗,痛悼保卫潭州、扬州、常州壮烈殉国的李带、李庭芝、姜才、王安节等五位烈士。
他的诗作中还大量歌颂历代忠君爱国、守志不移的忠臣义士,如屈原、荆轲、申包胥、诸葛亮等,以先人作为精神力量,以表明自己秉承忠贞的坚强信念。
4:禅道幽思
国破家亡,郑思肖在悲恸难遣、复国无望的情形下,也曾有过悲观消极,便寄情于禅、道,来寻找精神依托,写下了大量歌咏道教神世界的作品,如《醉乡十二首》、《狂歌》等。深沉悲愤的基调,隐喻着郑思肖复国无望,报国无门的无奈心绪。
四:伪书之说
《心史》在刊刻出版四五十年后,虽然清朝政治军事已基本趋于稳定,但民间反满情绪依然高涨。为了遏制这种不利于满族统治的情绪蔓延,便有了“《心史》乃伪书”之说,以“文词皆蹇涩难通,纪事亦多与史不合”为由,吹毛求疵,贬斥其为明末文人为了宣扬反清思想,以宋元历史为背景,编撰的所谓“伪制之作”。
《心史》以诗文寄托情怀,可谓字字血声声泪,“伪书”之说一出,马上遭到大批学者的强烈驳斥,尤其是近代,为《心史》正名的呼声愈发强烈。郑振铎先生在《跋心史》一文中曾说到:“思肖生于亡国之痛,故持民族观念至坚,主夷夏之防至严,一字一语,均含血泪。心烦意乱,语重情迫,更岂是作伪欺世之文?《心史》决非伪书也。”
五:后世影响
《心史》在320年后被发现,正值明朝末年,清兵入关之时。《心史》一书的出现,立刻受到明末爱国人士的强烈推崇,该书稿被多次刊印,广为流传,仅为《心史》作序、作跋、咏赞、品评、唱和的文人墨客就逾百人之多。
自此以后,无论是前清的“反清复明”,还是晚晴的“洋务运动”,《心史》对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呼唤爱国热情,都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梁启超读《心史》后,曾感慨道:“呜呼,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郑思肖)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到了近代,《心史》同样被著名文人所推崇,如鲁迅、郁达夫等。同时也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向心力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1936年春,时值抗战前夕,郁达夫曾题“劝君珍重千秋笔,牢记遗民井底心”字,以激发和勉力报界同仁拿起笔来为国战斗的爱国热情,所引典故就指《心史》一书。
无独有偶,史学家顾颉刚也专门写了《郑思肖心史孤忠》的文章,以激励全民的抗战决心。郭沫若也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国画中的民族意识》中盛赞《心史》的作者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
(文/说历史的女人·张问)
参考资料:
《心史》(明崇祯十三年刻本)
《宋遗民录》
《宋稗类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