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数次拒绝朱德独子求爱,谁说都不行,贺龙霸气出面,结果如何

2021-02-09   说历史的女人

原标题:她数次拒绝朱德独子求爱,谁说都不行,贺龙霸气出面,结果如何

(说历史的女人——第1547期)

朱德元帅一生功勋赫赫,但其婚姻却极为坎坷。他共有六段婚姻,却只留下两个儿女,即第二任妻子萧菊芳所生的儿子朱琦,和第四任妻子贺治华所生的女儿朱敏。按一般的逻辑,做为“位高权重”的朱德元帅的唯一的儿子,朱琦还不是吃香喝辣跟“衙内”似的。实则不然,朱德向来原则性很强,从来不搞特殊,即便只有一个宝贝儿子,也要求十分严格。解放后,朱德并没有给朱琦找到多好的工作,而是让他到火车上烧锅炉,数年后又当上了火车司机。

做为朱德唯一的儿子,朱琦一生并没有享受什么特殊待遇,即便在爱情上也很坎坷。本文讲讲他曲折的爱情经历:她数次拒绝朱德独生子的求爱,谁说都不行,最后贺龙霸气出面,结果如何?

(一)朱德看着他耳朵上的拴马柱激动地说: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

朱德在19岁时,由父母强行做主,同长自己两岁的表姐刘从珍结婚。但他对表姐没有感情,婚后不久他就离家干革命了,此后再没有回家……

1912年,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的朱德再次结婚,对方是昆明师范学院的学生萧菊芳。此时朱德26岁,萧菊芳19岁,双方自由恋爱,感情很好。1916年9月,他们的长子朱琦出生。当时,朱德随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战事紧张,他经常不在妻子身边。不过他一旦回家就要抱抱自己的宝贝儿子,他发现儿子的右耳际长了一根细细的“拴马柱”,便给儿子起小名为“保柱”。

不幸的是,妻子萧菊芳在生下儿子4个月后,便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身体一直很差。朱德因经常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妻子,萧菊芳于1919年6月便去世了。此时可怜的小保柱还不到3岁。此后朱德又续娶了第三任妻子陈玉珍,他的儿子朱琦即由陈玉珍养大的。1922年,朱德到上海寻找革命道路,离开了四川家乡,此后,他跟儿子分别长达16年之久。

朱琦在四川老家泸州长到21岁时,他在家当农民,也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直到1937年,他被抓壮丁,到国民党部队里当兵,这倒给了他同父亲重逢的机会。

朱德在离开妻儿之后,又经历了很多坎坷,终于同毛泽东会合,创立井冈山根据地,后来又经历了长征,达到陕北。在这期间,他历经战火,为革命立下不朽功勋,但在爱情上也是历尽坎坷,先后经历了第四次婚姻(妻子贺治华)、第五次婚姻(妻子伍若兰)和第六次婚姻(妻子康克清),但除了贺治华生下一个女儿外,伍若兰和康克清都没有生育。所以在延安的朱德一直对独生子朱琦非常思念,然而战乱岁月,根本得不到儿子的消息。

一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再次合作,朱德终于有了见到儿子的机会。这年8月,朱德到南京开会,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龙云那里得知,儿子朱琦就在他的部队里。于是他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在第二年5月,终于见到了离别已久的朱琦。

分手时儿子才6岁,如今已经22岁,朱德还真认不出来了。朱琦站在朱德身边也很尴尬,他尽管心里激动,但也很难断定面前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就是自己的父亲。

此时朱德扳过朱琦的脑袋,在他的右耳际处轻轻地摸索,当他触到那个“拴马柱”时,不禁老泪纵横,他激动地说:“没错,是我的儿子,是我儿子!”

父子俩抱在了一起……

(二)赵力平说:他看我了,但我没看他!

还有啥说的,既然儿子来了,就再也舍不得他走了!于是朱琦就再也没有回到国民党的队伍去,便留在了延安。

长年在农村老家,耽误了学业,这时得恶补文化知识了。在延安,朱琦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并很快入党。

在父亲的指导下,朱琦进步很快。他在党校毕业后,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并没有留下来“享福”,而是以父亲为榜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去为国杀敌了。老子英雄儿好汉,朱琦在前线作战也很勇敢。但在1943年冬天,他山西万县的一次战斗中,不幸右腿中弹,导致残疾。于是他从前线调回延安,一边治伤,一边在抗大七分校工作,曾任抗大七分校队列科科长。

此时朱琦已经27岁,已成大龄,婚姻问题也迫在眉睫。但他工作努力,一直无暇于此。一年之后,终于在同志们的关注下,他遇到了一个姑娘。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名鼎鼎的“朱公子”,却为自己的爱情历尽坎坷……

对方叫赵力平,不错,一个很男子汉的名字,而不是你想象中的跟美女赵丽蓉类似的名字“赵丽萍”,敢起这名的女孩,肯定有个性了。

赵力平比朱琦小10岁,于1926年出生在河北定县大定村的一个贫苦的农家,她很小就参加了革命,15岁入党,也是个志存高远的女孩。

跟那个时代的许多进步女孩一样,赵力平也是对革命圣地延安向往良久。于是在她17岁时,毅然告别了母亲,徒步来到延安。在延安,赵力平也到抗大学习。

1944年,18岁的赵力平在抗大七分校女生大队二分队学习。这天女生大队教导员顾玉玲通知她到大队部来一下。她不知道干什么,就去了。事实上是去被相亲的。当时朱德和康克清都很关心儿子的婚姻大事,也是在康克清的催促下,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出面帮忙,他在学校里挑中了才貌出众、思想积极的赵力平。当时赵力平还在班里当着班长。

赵力平到大队部后,见队部里坐着几个人,其中就有朱琦,不过赵力平并不认识他。大家都在看她。尤其是朱琦对她看得比较认真。被男人们看,赵力平有点害羞,正不知所措时,校部的人说没什么事,让她走了。

第二天,大队教导员顾玉玲问赵力平:“小赵,你看那人怎么样?”

赵力平一愣,但随即就有点明白了:“什么怎么样?哪个人?他看我,但我可没看他!

接着,教导员就告诉赵力平,说给她介绍对象,是朱总司令的儿子朱琦。没想到赵力平直接否定:“我现在多大呀,才18岁,太小了,不想考虑这事。再说,我找对象得通过父母,父母不同意不行!”

顾玉玲呆住。她告诉校长彭绍辉后,彭绍辉也呆住。这小姑娘好有个性啊!

而朱琦这边,他是对美丽的赵力平一见钟情。于是彭绍辉只有去做赵力平的工作。但赵力平对校长也不买账,还是直接拒绝,理由就一个,朱老总那么大的官,我不敢高攀啊。

事实上,当她得知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是朱琦时,她也不是一点也没有动心,毕竟人家是有地位的人,不是谁都能“高攀”的。她还去问了她的一个好朋友,征求对方意见。对方也是这么说的:“那么大的官,肯定不跟他,跟着大官不自由。”她本就是一个追求自由很有个性的女孩,难道你地位高,我就可以看上你?

所以彭绍辉也碰了个钉子。当然,他也明白,现在都是爱情自由,他也不好太干涉,这事就搁置了下来。朱琦也不好意思追。

抗大毕业后,赵力平留校,在队列科当了参谋,负责统计工作,这下直接成了当科长的朱琦的下级,双方就经常见面了。于是朱琦便有了机会。这天,他便鼓起勇气,向赵力平说:“咱们两个怎么样啊?组织跟你谈了没有?”接着他郑重表示,他喜欢她。但赵力平仍然不给面子,直接怼回去:“我不愿意。”

朱琦急了。那时候的朱琦当然不明白“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这个道理,于是他立马问她为何不愿意?赵力平情急之下只得说:“因为你,你是四川人!”

朱琦一愣:“四川人怎么了?”

赵力平笑道:“我不爱吃大米,不爱吃辣椒!”

朱琦被逗乐了:“哈哈哈哈,生活习惯不同,可以改变啊,慢慢就适应了!”

可令朱琦没有想到的是,赵力平并没有再笑,她柳眉一竖,白了他一眼,掉头闪了。

朱琦当然不死心,于是又找着机会同赵力平谈,偏要问她为何不愿意。赵力平索性说出真话:“你们家官太大了,我们家是老百姓,不行!”这下,朱琦彻底无语了。

其实,据后来赵力平回忆,当时的她对朱琦的印象还是不错的,他人热情,也没有什么架子,对人挺好的;人长得也还行,虽没有他父亲朱老总那么魁梧大气,他的脸没有朱老总那么有个性,似乎过于清秀,但也是额宽耳阔,眼中透着坚毅和睿智,也是挺俊朗的。只是她当时真的不想跟干部结亲,她很自立,不想让别人有什么想法。再说,她一再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大家也都说朱老总家门槛太高,她一个农村姑娘没有地位,嫁过去肯定受委屈。这事就拖了下去。

(三)贺龙拍着桌子说:怎么,还等什么?马上结婚!

1945年秋天,赵力平和朱琦所在的抗大七分校迁离延安,要转移到晋绥根据地的内蒙古丰镇。临行前,朱琦邀请赵力平去家里做客,并说明继母康克清要跟她聊聊。

毕竟,康克清是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了,赵力平难以回绝,于是去问朋友,去还是不去。她朋友毫不掩饰地说:“如果你同意和朱琦恋爱,那你就去;如果不同意,还是别去了。”

这下赵力平为难了,去吧,是“火坑”;不去吧,也太不给人家朱老总家面子了。想来想去,她最后向朱琦提了个条件:去,可以;但是我不想一个人去,我要跟几个姐们一块去!

这不是打马虎嘛。朱琦当然不同意这个条件。你不同意,我就不去。赵力平的牛脾气也上来了。两人不欢而散。

朱琦心中不爽,回去同继母康克清“诉苦”。康克清一听,也很理解赵力平的心情。因为她当时嫁给朱德前也是这心情,她农村女孩一个,没什么文化,人家朱德当时就是红军领导人了。于是她就劝朱琦:“这事确实不能勉强,你要慢慢做工作,慢慢来嘛。”这事又搁下了。

接着,朱琦和赵力平都随校部去了内蒙。二人都到了120师司令部,朱琦任通讯科科长,赵力平任文书科参谋。两人仍然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

其实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也很喜欢赵力平,他也在为儿子着急。后来她就委托当时也在内蒙工作的李贞(后来的唯一开国女少将),让她来帮助朱琦。李贞的地位很高,一直在红二、六军团政治部工作,善于做政治工作。她当时担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以及12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等职。

于是李贞也出动了。那时候,每到晚饭后,李贞就会找到赵力平说:“小赵,没事出去遛遛吧!”于是两人在散步时,李贞就“苦口婆心”地劝赵力平,让她好好想想自己的事情。朱琦可是很喜欢你的,而且朱琦确实很优秀,这跟他父亲是不是朱德没有关系。农村出身?这没有关系,康克清还不是农村出身嘛。况且,朱琦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他21岁时还是个标准的农村娃呢!年龄?差10岁,也不是问题,爱情是自由的,岂能有年龄限制?

李贞什么都说了,可是固执的赵力平还是没有松口。

朱琦真的很着急。眼看都30岁的人了,这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可这事真的很难办,从校长彭绍辉,教导员顾玉玲,到李贞,不管谁出面说都不行,这可怎么办?最后只有让贺老总出马了。

为何让贺龙出马?因为当时贺龙是晋绥军区司令,是朱琦、赵力平他们的首长,也是大家的大家长,说话自有一定分量。再说,贺龙在解决这些事情上,向来比较霸气,雷厉风行,干脆利索。

当时他在延安追美人薛明的时候,就是直接出马,三下两下就搞定了。后来,王树声将军追杨炬时,杨炬也是犹犹豫豫不利索,结果由贺龙一两句话也给摆平了。当时王树声和杨炬在中秋节晚上跟贺龙几个人聚会,几个人正打牌呢,贺龙说,今天是中秋节,日子不错啊,那么就来个双喜临门,你们俩把事办了吧!于是王树声和杨炬拖了一年多的事情当晚就直接办了。

这天贺龙亲自出马找赵力平谈话了。赵力平一到,贺龙直接说:“小赵,你和朱琦什么时候结婚?”

赵力平立马懵了:我什么时候说和朱琦结婚了?

贺龙说:“咱们的队伍快进张家口了。小赵,你们两个的事赶紧定下来,定下来我们就进张家口了。”

什么逻辑,我们俩的事跟部队进张家口有什么关系?可面对贺老总,赵力平也不敢顶嘴。她只是说:“我才20岁……”

贺龙说:“二十?都二十了,还小哇?”赵力平不敢吭声了。

接着贺龙霸气地说:“这婚结也得结,不结也得结。同意不同意?什么时候结?”

贺龙欲速战速决:“下个星期结婚怎么样?”

赵力平摆弄着辫子,还是不吭声。

太磨叽了。于是贺龙又拍着桌子说:“我是司令员,我说了算,我签字,说结婚你们就算结婚了!怎么,还等什么?朱琦哪点不好?马上结婚!”说着,他写了一张纸条:“批准朱琦同志与赵力平同志结婚。”

赵力平看这事跑不了了,于是嗫嚅着:“既然组织决定的事,那我就照办吧。”

这时贺龙觉得有点过分了,于是说:“小鬼,说清楚了,如果你真不同意,我也没法包办。嘿嘿!”

赵力平也不搭理他,站起身来就往外走,边走边扔下一句话:“那就同意呗!”

老贺拿起他的大烟斗,脸上终于露出他那标志性的微笑:“我的任务完成了,呵呵!”

(四)三张铺板一拼,这婚就结了

一个星期后,1946年3月23日,朱琦和赵力平在内蒙的丰镇结为伉俪。当时晋绥军区司令部的人都来参加了婚礼,来了30多个人,搞得还挺隆重,摆了五六桌。当然了,是贺老总主持的婚礼。

当时朱德和康克清还在延安,朱琦夫妻俩就写信给父母报了喜讯。朱德终于把心放肚子里了。但由于战事要紧,直到两年多后,赵力平才见到了公婆。

1948年8月,中央成立土改工作团,朱琦和妻子赵力平都分到了邓颖超那一组。土改工作完成后,朱琦提出要去西柏坡中央驻地汇报工作,顺便去见见分别数年的父亲。

尽管之前在延安时,赵力平也见过朱德,但没有说过话,此时再见面,对方成了自己的公爹,她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了,心里慌慌的。可一见儿媳妇,朱德和康克清都是满面笑容,一点架子没有。那时的朱德穿一身褪了色的旧军装,要不是这身旧军装,你一定会认为他就一个老实农民。

赵力平突然就放松了,感到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温暖。于是就叫朱德“爹爹”了。康克清也眉开眼笑,这令赵力平更加放松了,于是也亲切地叫她“康妈妈”……

自此,赵力平完全融入了朱家,她和朱琦相亲相爱,共同度过了28年尽管辛苦但也是幸福的日子……

(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

参考资料:《朱德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