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讲个哈尼族的故事给你听听!

2019-04-30     红河资讯圈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于红河南岸,分布在、元阳、绿春、金平和建水部分地区。有哈尼、糯比、糯美、亦车、白宏、腊味、阿梭、布都、期的、各和、等十余种自称,自称谓多源于祖先名。哈尼族有悠久的历史,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

居住多在朝阳的山腰地带盖房建寨、有草顶的、蘑菇房、和平顶的 土掌房,造型美观,别具一格。冬暖夏凉。

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镶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穿高筒尖头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折叠短裙,打护腿。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爱穿绣花鞋。女子蓄发编辫,少女多垂辫。岁数较大的妇女把辫子盘于头顶,用黑或蓝布缠头,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镶小银泡、料珠,或是垂下许多丝线编织的流苏。也有的喜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作胸饰,戴耳环和耳坠。澜沧的妇女喜戴大银耳环。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等等

哈尼人吃菜最讲究蘸水其中尤以鸡肉蘸水而著名。味道非同一般鸡蛋、糯米、哈尼豆豉、芫荽、辣椒等原生态香料和鸡杂、鸡血、小葱、大蒜、苤菜根等配料多达20多种,大饱客人眼福和口福。

火烧鳝鱼:把拿来的鳝鱼,用火塘里的紫米灰(刚燃烧过的柴火灰烬)烧死,除去内脏,然后用铁丝一条条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干成了别具一格的干鳝鱼泥鳅钻豆腐。

泥鳅钻豆腐:汤汁鲜甜可口豆腐和泥鳅也十分鲜嫩爽口不仅口感好,而且富有营养价值。

烂烀牛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芳香扑鼻,由于牛肉烀得软烂,老少皆宜。不仅牛肉好吃,而且那碗蘸水也十分讲究,里面放有10多种配料,如薄荷、花椒、香柳、大芫荽、香椿叶等,味道十分鲜美。

更多美食欢迎你来品尝。

注: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红河资讯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uKvCGwBmyVoG_1Z2U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