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当一个好父亲的基础,是先成为一个好丈夫

2019-11-09   淅爸育儿记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但在家庭里面,尤其是中国式家庭,带孩子多数被认为是妈妈的事情,进而一些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事件频频刷屏。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使然,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工作压力日剧,而家一直被我们描绘成休息的地方所致,让许多宝爸认为在家带孩子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

事实上,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永远离不开夫妻同心协力,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共同付出。

有一位宝爸,就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点。

有了孩子以后,他经常会做力量训练,而他的训练动作,让人一看就觉得怪异:

只见她穿着潮流的模样,却始终抱着两个杠铃球,以怪异的姿势保持了半个多小时的站立。

旁人都觉得这种训练方式不可思议,这到底是要练哪一部分的肌肉?

但画面一转,大家就纷纷为他的训练方式点赞:

原来他模拟的,是日常生活中抱娃的动作,例如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着一罐食用油。

这恰恰是宝妈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一手带娃,一手购置生活用品。

这位父亲完美诠释了一个奶爸的自我修养,更是诠释了一个丈夫应该如何关爱自己的妻子。

在健康幸福的家庭里,必然是以夫妻关系为第一顺位的,只有爸爸呵护妈妈,妈妈关心爸爸,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

爸爸在教育孩子时,起间接作用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亲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

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孩子的分离。

在一个有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妈妈永远是最末位的。

当母亲有了儿子,她便将自己对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亲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性爱有羞耻感,因为这令他想到对母亲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情说爱。

这样,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所生的孩子里,男孩会与来自母亲的情欲纠缠,而女孩,则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第一个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亲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

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轮回。

构建孩子健康成长的稳定家庭环境,从父亲关爱母亲开始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而同时,孩子从观察父母的相处模式中,获得以下三个认知:

  1. 如何与异性相处;
  2. 父亲/母亲应该是怎么样的;
  3. 男人/女人应该是怎么样的;
  4. 夫妻间应该是怎么样合作的;

由此同样可见,父母间和谐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认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好一个好父亲的基础,是先做好一个好丈夫。

  • 父亲要意识到,自己已经与原生家庭分离

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是一个人独立的阶段性标志。

在中国式大家庭中,许多父亲、丈夫认识不到这一点,始终以自己的父母为重,进而忽略自己的妻子、孩子,形成了恋母的关系模式,与原生家庭不离不弃。

这会让作为“外来者”的妻子,倍感难受。

所以,成立自己的家庭后,丈夫要意识到自己已经与原生家庭形成了分离,陪伴自己走过下半身的是自己的妻子,而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孩子。

  •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让珍惜成家庭主旋律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

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如何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告诉自己,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第二,不要把工作作风带回家。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第三,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会有领导。但在现代家庭中,在解决问题时,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

第四,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 不要只用物质来弥补自己的缺失,要用行动

许多丈夫,会选择用物质来堵住妻子叨旭的嘴,就像处理自己的工作一样。

例如,当孩子感冒了,爸爸并不是呵护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是直接请看护,好让妻子解放,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不卷入这种耗费时间精力但是却没有直接收益的事情上。

要知道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所以父亲们、丈夫们,请用行动去支持自己的妻子,陪伴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亲人,需要的是关爱,而不仅仅是良好的物质生活。

淅爸有话说:孩子确实会更亲近母亲,也确实需要多亲近母亲,但并不代表父亲就毫无作用可言,成为一个好父亲的基础,就是成为一个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