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鹤唳华亭》中,罗晋饰演的太子,成为新一代“难”神。
难就难在,罗晋饰演的太子从小就不得父亲喜欢。
而金瀚饰演的大哥,则占尽了偏爱:
不想去藩地,撒个娇就能让父亲心软;比赛的奖品,是父亲特意为他准备的。
太子羡慕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洽,而自己突兀得像个外人。
就连他爱慕的姑娘,父亲也要许给大哥。
“我爱慕的一切,爹爹最后都要给大哥吗?”
一声本该理直气壮的质问,却在出口的刹那,轻飘飘地失了底气。
罗晋问的,不只是自己喜欢的女孩,更是自己从小渴望的父爱,到底存不存在。
玩转权谋的太子,即使在长大以后,看到父亲的偏心,还是会把自己缩成一团,哭得像个孩子。
这一幕让人心疼,更让人感同身受。
长大后,我们以为自己忘了,却在一些小事触碰下,发现自己从未放下。
曾听一个朋友说起:
她和姐姐一起回家,吃饭的时候,发现每道菜都炒了辣椒。那顿饭她强忍着眼泪,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扒完自己的白米饭。
是啊,父母只记得姐姐无辣不欢,却忘了她点辣不沾。
这些他们眼里的芝麻小事,居然轻而易举就让我们红了眼圈。
成年以后,面对父母偏心的那些过往,有人控诉过,有人离开了,但多数人选择了和解。
无关胸怀宽广,也无关道德绑架,就是突然间释怀了。
过去已去,何必赔上未来
朋友小枫,有一对小她两岁的双胞胎弟弟,一个在父母身边,另一个有爷爷奶奶陪读。只有她是住校,没有亲人陪伴。
父母给的补偿,不过是每月多些生活费罢了。
“我能理解父母分身乏术,可他们确实偏心了。”
有一次,小枫月考进了年级前十。周五回家的时候,小枫还没张嘴报喜,就听到父母嘱咐她去亲戚家吃饭,便急匆匆去看另一个不在身边的弟弟了。
小枫知道,是弟弟又想念爸爸做的西红柿鸡蛋面了。
那天晚上,小枫没去亲戚家,而是像在学校一样,泡了桶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边吃边哭。
放假回家对她来说,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吃饭而已。可至少在学校,还有人陪她说话。
小枫以为,自己对父母偏心的抵触,宛若坚冰一般难消,可再结实的冰也有融化的那一天。
一次家庭聚会,姑姑阴阳怪气地提到小枫帅气多金的前男友,大呼可惜。
小枫没作声,爸爸急得一把拉开椅子,脸憋得通红,说了句小帆至今都忘不了的话:
我闺女配个啥样的男人都配得起!
看着爸爸微微抖动的身形,小枫的鼻子酸了。
小枫说,与父母和好不是原谅,而是贪恋家庭温情,后半生实在浪费不起。
或许被忽略,或许心有怨,但时不时出现的一些小温暖,总会慢慢打开我们的心结。
幸福在现在,也在未来。
日子还长,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即将到来。
爱,从来都不是精准无误的仪器
聊到父母偏心时,男友给我讲了个故事。
说是一家四口,两个孩子。
有天,父母从外面拿回三颗糖果,想着小宝前两天生病,就多给了小宝一颗。
大宝觉得委屈,凭什么父母多给了弟弟一颗糖。
后来,父母从外面拿回一个苹果,考虑到小宝上次多吃了一颗糖,便把苹果给了大宝。
小宝心里也很委屈:哥哥有一个苹果,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就这样,父母把自己有的,都分给了两个孩子,却被两个孩子共同指责偏心。
没错,父母确实偏心,只是他们偏心的是孩子,而不是他们自己。
无论是一颗糖,还是一个苹果,都是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
他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用,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塞给我们。
而我们计较的,不是他们有没有尝过,而是拿给自己的是不是少了。
契诃夫曾说过:“人们往往不会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
是啊,我们只会记得父母偏心别的兄弟姐妹,却忘了他们也曾偏心过我们。
于是,那些被无限放大的细节,成了我们声讨父母的由头。
然而,父母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天平,能够把自己的爱,精确无误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
或许曾经,他们真的偏爱了另一个孩子,忽略了同样幼小的你。
但请你相信,他们不是故意的,他们也想做到尽量公平。
父母的偏心,可能会让我们耿耿于怀,但即便这样,他们爱我们都胜过爱自己。
人生一路走来,父母给我们的着实有限,但他们宁愿掏空自己,也要给我们。
光阴飞逝,父母易老,原谅他们的那些不经意吧!
释怀,是说给自己听的
前半年的热播剧《都挺好》,赚足了观众一票眼泪。
苏明玉从小就不受父母待见,说是一家五口,但她只是个编外人员。
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大哥和二哥,唯独忘记了她这个意外到来的孩子。
大哥要出国,父母为了筹钱,二话没说就卖了她的房间;
二哥要两千块钱出去旅游,母亲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而苏明玉想要一千块钱报补习班,母亲几万个不乐意;
想报考清华,又被母亲百般阻挠,要求她去读免费的师范。
大哥二哥的梦想,父母砸锅卖铁也要支持,而她的合理诉求,却被父母一次又一次无视。
于苏明玉来讲,这些年对父母偏心的怨恨,百转千回之间,早已化为一个疑问:
父母到底爱不爱我?
她以为,这辈子与原生家庭都无法和解,直到站在苏家老宅门前:
看到年老痴呆的父亲,念念不忘要给她买习题册;
想起见着自己哭泣的母亲,也曾温柔地把她抱起。
这些年的委屈瞬间决堤,最后在一场泪水里,苏明玉和自己说了一声,算了吧。
父母也曾爱过她,她亦怨恨了许久,这些谁欠谁,谁还谁的事情,在一世的亲情中早就说不清了。
释怀这个决定,与其说是给父母,不如说是给自己。
一辈子太长,心中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怨怼,没必要,也不值得。
那些怨过的人,恨过的事,终究需要一个缺口来释放。
哭一场也好,骂一场也罢,伤害到了最后,都是爱走偏了方向。
即使我们终其一生,都没等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也别忘了,让自己的后半生轻松过活。
别让前半生扎进来的刺,留在后半生的每一天里,时时作痛。
《鹤唳华亭》在微博上有个相关话题:
父母偏心是什么样的体验。
许多人都气愤皇帝:作为父亲,一味地偏心大儿子。
可我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基于不同的培养态度,对两个孩子各有侧重的爱。
我们计较过父母的爱,舔舐过自己的伤,早就明白终结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释怀。
原谅父母曾无意偏心,原谅自己曾执意赌气,趁着父母还在,趁着兄弟姐妹常见,下次矛盾迭起,别再揪着往事不放,好好说话,心平气和地走完后半生。
愿那些曾经不被偏爱的人,早日放下执念,一览海阔天低,感念江清月近,和过去释怀,也和未来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