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河北、江西等多省出台措施,鼓励推行每周2.5天假期。江苏南京、甘肃陇南等多地也陆续发文鼓励2.5天假期行列。
这一措施并非新规,2.5天小长假在5年前就有提及。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随后,一些地区开始实行2.5天休假模式,但始终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
那么,2.5天小长假如今为何又被提起呢?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受疫情影响,各国的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都遭受重创,已然复产复工的中国也不例外。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中,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消费是拉动经济最基础和最可靠的方式。因而,2.5天小长假重新提上日程,国家想要通过这一手段,达到提振消费的目的,助力经济恢复。
但同样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消费的意愿普遍并不如往年高。中国旅游研究院之前发布的《2020年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报告》中显示,2020年清明节假日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数同比减少61.4%,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减少80.7%。而实行2.5天小长假,每周增加了半天的休息时间,可以很好地满足短途旅游的需求,通过旅游消费回血,复苏旅游行业。
所以,通过2.5天小长假来提振旅游消费,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首先,2.5天小长假适用的是有条件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可能大范围推广。在私企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是常态,有的周末还要工作,实现双休尚且遥遥无期,2.5天小长假更是遥不可及。这样的结果就是,假如真的实行2.5天小长假政策,就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享受这一每周的小假期,等于说是小众福利。同时,大部分人在加班工作,小部分人在旅游踏青,这也极易产生不平等心理和对立思想。
其次,2.5天的小长假真的可以让人们好好享受吗?并不尽然。之前,江西多地下发的关于2.5天小长假的通知中提到,"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不得变相为周五下午居家休息","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或从个人公休假中调剂补回。"
这样一来,好好的弹性休假成了硬性消费,而且还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周五下午不可以居家,只能外出消费,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反叛心理。有些人会有这种想法,本来我想消费就可以出门消费,但如果你逼着我去消费,和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那还不如不去消费。而且,弹性休假的性质类似于"花呗",假期属于提前预支的,使用了还要归还,这就非常影响使用假期时的心理,也就不能尽情享受。
再次,疫情的影响,使得大部分人都有了危机意识,体会到了提高家庭和个人抗风险能力的必要性。那些习惯了超前消费的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观,调整日常消费计划。再进一步说,疫情期间,人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被压抑得特别严重。
通常来说,每年过年人们都会在年前置办年货,该买的都买了,年后疫情大规模暴发,人们被迫留在家里,但网购还能正常进行,快递物流短暂停运后也快速恢复。所以,在疫情平缓之后,大众的消费欲望会有所增加,但是报复性消费大概率很难出现,通过2.5天小长假来刺激消费,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但不管怎么说,2.5天休假模式正处于试行阶段,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各地政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提振经济的目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fGkh3EBiuFnsJQVkj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