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样的,一出生就已确定一生

2020-04-27   小辣椒带你看天下

印度国内依旧存在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有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

可随着历史进展,又增加了种姓之外的人,那就是“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些人命运更加凄惨,他们基本从事最低级工作。

很多人一出生之后,他们身份就已注定,像出头真的很艰难,种姓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想改变,基本没门。


印度不同种姓之人,不可通婚,两个不同种姓之人通婚他们后代会被称之为达利特人,这些人就是印度最低种姓之人。

我们可以从印度婚礼看出,高种姓人结婚时,参加之人非富即贵,食材均为上佳之品,这样一个婚礼,花费必然巨大。

低种姓人结婚,同种姓之人居多,也无固定场所,设备、食材均十分简单,一切都从简而终,可以看出花费比不上高种姓之人。


还有,不同种姓之人有不一样社交圈,他们只能内部交往,无法对外交往,不同种姓之人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席而坐、共同进餐。一旦和低种姓人交往,就会被逐出原本种姓,成为被排斥在种姓之外的“贱民”。可以说印度高种姓之人必然不愿意和不同种姓之人接触,甚至间接接触也不可能。

印度独立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可印度社会仍然保持种姓制度,可以说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印度人民想走出种姓束缚,真的很难。


只能说印度种姓制度十分可怕,可他们并未去改变,只能说印度人内心不愿意改变现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