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许多科幻电影描绘着未来的世界,而其中最多的元素,可能是那些酷炫的科技。
或许,这些科幻元素,并不遥远,尤其是近年来火爆的“人工智能”。
近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约180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审批。这一举动意味着教育资源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方面,而这样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许多产业,“人工智能”极有可能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香饽饽”。
“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教育部也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做出了一定调整,可谓是最应时的举措,也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典型。
未来科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重,而“人工智能”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极大释放人力资本的同时,将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到脑力劳动,从而使人类进一步从劳作中得到解放。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2018年,在我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577家企业发生了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3832.22亿元,是2017年的2.04倍,排名全球第一。
或许,近几年来,人工智能产业方面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甚至有些还停留在抓取数据层面给人以空有形式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沉淀,那么未来人工智能会变得更加成熟,吸引更多人才从事这一领域。
当然,面对“人工智能”的“扩军”,也有网友表现出了担忧:“希望新开专业别流于形式就好。”
这样的担忧并不无道理,人工智能领域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的交叉。如果是盲从地开设,缺乏相当的教育资源支撑,那么未必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或许对于高校和学生来说,抢占先机,未必就能够拥有未来。
对于高校而言,“人工智能”方面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才能避免高大上专业名称之下的空泛。或许,这不仅需要高校整合自身学校的资源,更要联系相关领域的领头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培养相关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起,作为学生,也要理性的选择。因为该领域十分庞杂,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情,更要有沉下心思啃难题的勇气。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业,学子们要冷静地思考,切莫盲从。
2020年,即将面对高考的学子,也即将面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未来才不会太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