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他们不和我玩”如何引导宝宝交朋友?妈妈只需做好这4点

2019-10-22     慢慢科学育儿

小粒已经2岁半了,出门玩时很难加入同龄小朋友的圈子。

虽然,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讲,基本属于个人玩耍阶段,没有集体活动关系也不大。

但小粒不一样,他非常渴望和同伴玩耍,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只为求得友谊。

但这些小朋友并没有因为分享就和她成为朋友,小粒很失望,弄得妈妈也很沮丧,但她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小粒找到好朋友。

其实,要解决宝宝的社交难题,首先要运用问题归属原则,谁来解决这个问题?

爸爸妈妈可能会疑惑,宝宝交不到朋友,难道不是父母的问题吗?父母没有教好吗?

今天的观念,可能会刷新你的认知。

《PET父母效能手册》中托马斯博士说,谁有问题,谁就解决问题。

但这个问题的归属,可能并不是看谁做错了什么,而是看谁的内心最为挣扎

举个例子:宝宝在地上捡垃圾玩,妈妈内心翻江倒海,想要呵斥一番,在这个场景中,宝宝捡垃圾玩得很开心,妈妈就很不舒服,这个问题就是妈妈的,需要妈妈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再比如,上述故事中,小粒交不到朋友,心理非常失落,但妈妈的心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应该由小粒来解决,妈妈不应该过度插手。

可是,怎么让一个不到3岁的小朋友,独自处理社交难题呢?

No.1

被动倾听,帮助宝宝抒发内心的情绪

很多父母,看到宝宝面临社交难题时,心理很焦虑,想要快快结束这种纠缠的过程。

于是直接粗鲁地发表观点:

这有什么值得伤心的?

我给你买个玩具行吗?

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宝宝停止哭泣,因为它利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宝宝暂时忘却忧愁。

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讲,偶尔使用,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让宝宝不过度沉浸在悲伤中。

但这个社交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场景,宝宝依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最好的做法是:当宝宝被别的小朋友拒绝时,让他勇敢面对这种“失落”“愤怒”的情绪,他可以大哭一场,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悲伤,不要打断他,只需要用“嗯”“哦”“原来是这样”“看来你真的很伤心”回复他。

妈妈,他不和我玩。

哦。

我好难过。

看来你真的很伤心。

呜呜呜......(哭泣)

等宝宝把情绪宣泄完后,他就能更冷静看待问题,也能更客观接受自己被别的小朋友拒绝的苦恼。

No.2

主动倾听,说出他的感受

当然,对于有的宝宝来讲,他还不具备表达感受的能力。

分辨自己的情绪,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

对于这样的宝宝,我们可以用主动倾听的方法,说出他的感受。

妈妈,他不和我玩。

哦?

呜呜呜......(哭泣中)。

你觉得很伤心?

对。

你还觉得有点委屈?

对。

他们不和你玩,真让人感到挫败啊。

对。

主动倾听,就是我们把自己对宝宝情绪的理解反馈给他,让他来判断妈妈的理解是否正确。

用这样的方式,宝宝就能察觉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为何生气。

当一个人有了自察的能力,就更容易冷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对于大部分宝宝来讲,即便父母用了主动或被动倾听,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社交难题。

这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宝宝找到问题所在,传递我们的社交经验来帮助他们。

No.3

宝宝的社交,在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大部分爸爸妈妈很难判断出宝宝的社交问题,因为我们太不“客观”。

在迈克尔汤普森《妈妈,他们欺负我》这本书写道:

一位母亲和一位心理学家站在学校外面,他们看着她的儿子和一群小孩在攀爬架上玩耍,这群孩子大多数比她的儿子小。

就在两人一边聊天,一边看着他们玩耍时,她的儿子开始非常粗暴对待比他小的孩子,心理学家觉得,妈妈也许会去教训自己的儿子,但是她没有。

突然,事态发生了变化,那些年龄小的孩子意识到他儿子是孤身一人,于是合伙对付他。

那位妈妈立刻终止聊天,跑过去保护自己的儿子。

她冲那群孩子嚷嚷,指责他们以多欺少,说他们太粗暴,同时把儿子搂在怀里,男孩开始哼哼唧唧抽泣,显然,孩子是故意这样的。

事实上,他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妈妈没过来,这个男孩也不会哭。

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妈妈想到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这是因为:为人父母后,我们总是带着某些偏见来看待问题。

如果我们也饱受过被孤立、欺凌的经历,我们就更容易代入这种情感,认为自己的宝宝经常“被欺负”,才会故意忽略宝宝“欺负”别人的事实;

当然,有的爸爸妈妈又会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宝宝“欺负”他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客观”看待宝宝。

因此,要帮助宝宝找到社交难题,要从亲情中抽离出来。

作为一个观察员冷静观察他和小朋友的相处模式,他为什么交不到朋友?真的是他人的孤立?冷落?还是源于他不爱分享?同理性很弱?总是喜欢用“攻击”解决社交问题?

只有客观看待问题,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从而想办法帮助宝宝解决。

No.4

传递社交经验:团体一般比较难加入

当宝宝向另一个宝宝伸出友谊的橄榄枝时,他们可能比较容易玩到一起。

但如果对方是一个小团体,无论这个团体是两个或三个人,宝宝抛出橄榄枝后,都可能遭到惨痛的拒绝。

这是因为团体属于一个比较紧密的组织,

更讲究先来后到或个性、年龄甚至性别的同一性

父母有时候意识不到这点,就会教会宝宝用成人的礼仪说:我可以加入你们吗?

实际上,这样的问话很容易被团体拒绝,我们的人已经够多了,你不要加入了。

如果宝宝非常想要加入群体呢?

我们去观察下宝宝之间的相处的方式,他们其实不需要太多礼貌和客套,甚至连名字都不用知道,直接蹲下去参与玩就行,如果被拒绝了,就再来一次,直到最后被群体接纳。

所以,父母可以让宝宝观察下,这个集体是怎么玩耍的,让他直接去模仿群体成员的动作,或直接参与玩耍(不要大吼,没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能碰玩具,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成人相处模式不同,只要关系双方都觉得没问题就行),或分享自己的玩具。

当然,他们也可能会被拒绝,没关系,这代表宝宝踏出第一步了。

总之,当宝宝遇到社交问题时,如果她没有出现任何情绪问题,我们不必干预。

如果出现了情绪问题,可以用倾听的方式帮助他排解。

如果宝宝让你帮他解决社交难题时,我们需要练就客观的观察能力,找准问题所在。

同时也要传递我们的社交经验,经过不断地尝试与失败,他慢慢就能摸索出自己的交往方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9p-9W0BMH2_cNUgDK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