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想,有多久没有看到一部掀起万人空巷收视狂潮的电视剧了?
当然,数据作假的流量电视剧除外。
电视剧如同一件工艺品,而精心雕刻的过程需要的是一种专注的“工匠精神”。
近年来,我们总在强调“工匠精神”,只是,这种匮乏的“工匠精神”,在快节奏的追逐利益的浪潮中,渐渐的沦落为一种奢侈品。
尤其是电视剧行业。
这不由让人总是想到过去的国产剧,虽然那时候制作经费有限,可是,每个人的热情全然在创作上,于是,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国产剧。
在我心中,有部国剧地位很重,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而其中塑造的各色鲜活人物,更是至今都难以忘记。
是哪部剧呢?
18年虽然过去了,只是,回头再去看时,仿佛自己又重新站在了那个大院子里头,见证着恩怨情仇,见证着大起大落。
《大宅门》上映于2001年,豆瓣至今保持着9.3的高分,国产剧排行榜稳居前二十。
首播时,曾以17.74点的收视率夺得当年收视冠军。
什么是经典,那就从《大宅门》这部剧聊起吧。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很多人把《大宅门》看作是现代版的《红楼梦》,这中说法我倒觉得有点不妥。
红楼梦的家族兴旺落脚点在于清朝没落的消亡史,而《大宅门》更多的是落脚点在于门里门外的风云变迁。
情爱倒是其次,成长才是关键。
作为主角的白景琦,除了情爱,个人成长的轨迹以及思想,都随着时代不断发生转变,甚至间接的作为社会变革的见证者。
他既是门里的人,同时,又不自觉地成为了门外的人。
“大宅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住得起,而底层的贱民估计只能叫做“茅草屋”
出身大宅门,当高高围墙将人困在里头的时候,家庭等同于小型的社会,自然,等级比较森严。
不过,比起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来说,《大宅门》似乎又不能完全用禁锢来形容。
毕竟,白二爷的妻子白文氏,在老爷子白萌堂跟前,偶尔还是可以说的上几句话的。
作为女人,城府颇深的白文氏居然在老爷子死后,撑起整个百草厅。
没有达到人人平等,至少,聪明的女人还是会获得高于男人的权利。
在这一点上,白景琦的第二个妻子杨九红就不那么聪明了,她一心想要进白家门,最主要的是,她悲剧的来源完全是因为不会隐藏。
好强是一回事,不显山不露水又是另一回事。
杨九红太像白文氏了,而白文氏知道,自己儿子白景琦只需要一个像黄春那样听话的妻子。
门里的争夺和门外的争夺同样激烈。
身在其中,浑然不知的情况下,也就深陷其中。
整部戏下来,是一场场的群戏,而每个人都因为性格上的差异而让大宅门处处充满矛盾,这种矛盾,推动着大宅门的发展。
只是,从光绪到民国,将大宅门置于时代的洪流中,不可避免的会和时代发生摩擦,而如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大宅门里的每个人都在试图从自我挣扎走向自我救赎。
2
大宅门的重点体现在这个“大”字上。
“大”来源于家族的庞大,同时,也来源于社会的复杂。
当白文氏当家后,首先跳出来的是老三白颖宇,而作为亦正亦邪的人物,白家老三与白文氏的明争暗斗,把家里搅得天翻地覆。
前半生,一直想独占白家产业,甚至做了汉奸,后半生,混吃等死,却能在最后关头,为了救白景琦,英勇赴死。
其实,反观类似的中国传统庞大家族中,总会有像白家老三这样的人物存在,在无数个大宅门里,这并非个例。
大宅门里面,兄弟姐妹无数,便会有无数个想法,而争斗的发生,不可避免的让这个小家变成一个争斗的大舞台。
这便是家族庞大带来的必然结果。
剧中百草厅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而作为百年老号,打交道的除了平常百姓,还有就是达官贵人。
既然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免不了会有勾心斗角的。
而始终与白家纠缠不清的恐怕就要数詹王府了。
从第一集开始,白景琦的父亲白颖轩给大格格号出喜脉后,原本关系不错的两家,算是接下梁子了。
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而且,最重要的是,背后的靠山必须有官员的支持。
现在倒好,得罪官家,白家也因此断送了百草厅。
这不免让我想到红顶商人胡雪岩,成败不在自己,而在身后的靠山。
随后,百草厅所有要经历的起起落落,除了和清朝打交道,还得和民国,甚至是侵略者打交道。
这便是社会的复杂。
大宅门太大,可门外的人总想方设法的要进去,门里的人终究试图想要逃出来。
3
这部剧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白文氏,一个是白景琦。
如果说女人能顶半边天,那么,白文氏便可以顶一片天。
有人说,这部剧暗藏着女权的崛起。
其实,恰恰相反,这部剧倒更像是女性的悲剧。
当老太爷死去时,白文氏接管了整个白氏家族,通常男性为主的社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
但是,白文氏偏偏就当起了这个家的主人。
无论是收买宫里太监,还是提防老三,或是力图争夺回丢掉的百草厅,所有的一切,白文氏都必须学会在男人堆里跳舞。
撑起这个家的是白文氏骨子里强悍的性格,可她越强悍,却越能把女性悲剧暴露无遗。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和三纲五常这种所谓的道德伦理,从来就如同枷锁一般套在女人的身上。
白文氏是当家的,可是,周旋在男人社会中的单薄身影,不正是狠狠打着那时候道德伦理的脸吗?
尤其是,掌权的白文氏排斥和自己性格相近的杨九红时,正说明,她的骨子里始终未跳脱出封建思想的禁锢。
杨九红的身份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白文氏不想任何人控制白景琦,因为,当家的必须是白景琦。
这样,奋斗一生的白文氏,最终还是回到了男尊女卑的起点。
所以,白文氏的崛起恰恰也是女性悲剧展露的开始。
白景琦,大宅门的灵魂人物。
他从光绪到民国,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北伐、侵华战争。
同时,也见证了百草厅的兴衰与发展。
作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十代”,公子哥身上的毛病,他一样没落下全都有了。
而白景琦身上的叛逆,正好与当时社会变迁有很大的关联。
性格的影响,一部分来自于身边人的影响,一部分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
当处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时,白景琦的叛逆让他既能够很快摆脱某种旧思想的束缚,又能很快接受某种新思想的进入。
白文氏的果敢,白二爷的敦厚,季师父的开明,就连身边百草厅的管事都对白景琦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外表放荡不羁的白景琦,拥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
规则的制定者,往往又会成为规则的破坏者。
我们常常在说,社会终究会把人的棱角磨平,可是,白景琦却没有,他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成一个爱憎分明,个性张扬的人物。
“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出自于京剧《挑滑车》的唱段,正好体现出白景琦的性格。
他的一生和四个女人纠缠不清,却因为大男子主义,让四个女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因为,白景琦的爱情观里,爱情和婚姻是分开的。
这种情债,恐怕白景琦是无法偿还的。
不过,正因为这样,白景琦的人物才会塑造的立体鲜明,人无完人,尤其是大宅门里的人,终究逃不过轮回的宿命。
大宅门的人只有白景琦活成了自己,而其他人,终究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样子。
透过白景琦,我们可以发现时代变迁中,各色人物的浮沉变化,而这种变化,无不表露着时代印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
经典值得品味,而其中的各种滋味,我想,只有看客自己心里清楚。
18年过去了,这部年代剧仍旧配得上经典两个字,它从一个家族为切入点,勾勒出社会变迁中各色人物的群像,饱满生动。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乱世风云乱世魂。
《大宅门》属于这个时代,同时也可以延续到下个时代,乃至下下个时代,因为,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