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俐利
周末带着小女儿去深圳走亲戚,顺便在深圳海上世界住了一晚。平常很少单独带一个孩子出来这样休闲。姐姐上初一,因为临近期末考试,功课又比较多,所以姐姐在家复习功课。两个大人带一个孩子轻松许多,小女儿也特别开心。这一趟小女儿想买点什么好玩的,我和孩子爸爸基本都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回到家以后,姐姐看到爸妈给妹妹各种买,心里就有了想法。
跟妈妈说,“妈妈,我感觉你和爸爸更宠妹妹一些。”
妈妈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其实妈妈知道她为什么说这个话,但还是要淡定的问问她。让她自己把感受说出来。
大女儿说:“你看,每次妹妹要买什么东西,你们都给妹妹买。很少给我买东西。”
妈妈认真听着大女儿的话,点头微笑着。等到女儿说完以后,妈妈才开始跟大女儿说自己的观点。
01 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妹妹喜欢买玩具,买衣服。而且经常是为了买个东西,不达目的不罢休。都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这种性格的孩子达成购买愿望的机会,比其他人总要多一些。
而你从来不会为了买衣服和玩具哭闹,自然会少买许多东西。这是肯定的。
妈妈问:“现在你知道这个真相,你会哭着要买东西吗?”
大女儿:“不会,我做不来这些。”
这就对了。但是你需要的东西,妈妈会主动给你买。只是不会额外多买,但也不会让你缺什么穿的用的,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不能买的,妈妈也会直接拒绝,不管是你还是妹妹,怎么哭闹也没用。对不对。大女儿说,嗯,好像是这样。
02 你们爱好不同,性格不同,需求不同,所以父母宠爱的方式也不同
妹妹喜欢打扮,喜欢买衣服,买玩具。所以给她买的多一些。
而你喜欢买吃的,只要你想吃的,妈妈也会买给你吃。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以前妈妈没吃素,你小时候,只要妈妈知道哪里有好吃的,都会带你去吃,妈妈吃素以后才去的少。
还有,你的生日因为在暑假过,每年你的生日是我们整个家族最热闹的,人最多的,花钱最多的,花样最多。基本每个细节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是不是这样啊?
你这几年的生日,家里条件好一些了。一大家子一起去陪你去吃一顿生日餐,花掉一两千,还不算别的。你觉得妹妹买这些小玩具和衣服,要买多少才能买够几千块呢?
所以,你想想,物质满足方面,父母给你们的是不是一样的呀。只是因为你们的需求不同,给的方式不同而已。
感情上来说,妹妹嘴巴甜一些,你性格内敛一些。感情不外露。所以爸爸妈妈对妹妹也会亲近一些,至少感觉和行为上会这样。
这就好比妈妈对你们严格一些,而爸爸宠爱你们多一些。你们心里是不是也感觉爸爸亲近一些。面对妈妈,害怕是不是也会多那么一点点呢?难道这样,你们就是爱爸爸多过妈妈吗?不是这样,对不对?你会发现,妈妈虽然严格,但是许多事情是爸爸代替不了的对吗?
其实,在你们心里,爸爸妈妈缺一不可,少了谁也不行。所以,爸爸妈妈对你和妹妹呀,也是这种感觉。
03 只站在自己立场看待问题,容易养成自私的性格;用全局观看待事情,才能培养自己的大格局
女儿听我说到这里,心理有点不好意思了。
又问我:“妈妈,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嫉妒心理。”
妈妈:“是的,所以你有这样的心理,妈妈是理解你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说,人性有三层:
第一层,生物性,偏向恶;
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有;
第三层,精神性,偏向善。”
妈妈觉得这个解释很全面。
你看,嫉妒心里,人人都会有的,这是生物性。人有嫉妒心里,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父母所有的美好宠爱给自己。其实不只是我们对父母的爱想要独一份,有时候朋友的关系都会吃醋。这是在自己立场看待问题。
如果换位思考,站在妹妹的立场,你可能会想,那是我妹妹,也是我的亲人,我也爱她,所以父母爱妹妹多一点,也没关系。这种叫做包容。但心里还是希望爸爸妈妈给你独一份。所以这是社会性,善恶兼有。
你有了嫉妒心里,来问妈妈,希望妈妈给你解惑。是因为你的内心希望自己是一个纯善的人,向往这种美好。但自己又分不清这个界限,所以需要有一个人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这就是精神性的善。
什么是格局?
就是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嫉妒心,理解并接受这种心理;同时能够看清楚妹妹的性格特点,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结果;还能够看清父母的心理,并能够理解父母看似不同的行为,却是相同的心。就像我前面跟你说的那些。甚至还能把这种理解延伸到其他的人际关系里。
这就是全方位看待一件事情,叫智慧。
拥有这样的智慧,你就能够平和又理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全局观,小事积累多了,也可以发酵成大事。
妈妈问:“宝贝,现在懂什么叫做格局了吗?”
女儿说:“嗯,了解一点了。”
大女儿现在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都是许多爸爸妈妈头疼的年龄,可是我们家女儿在青春期这个最美的年龄,和妈妈相处越来越亲密。因为她说妈妈是她的解语花。她感觉太幸福了。
所以,孩子的大格局是父母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您觉得呢?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