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还贫穷的职场中年人,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2019-11-03     沐丞的自由生活

文/沐丞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个发展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班纳吉、杜弗洛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合著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由两位作者历经15年实证调查写成,主要讨论贫穷的原因以及对主流“扶贫观念”的反思: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

书中一个最令人惊讶的观点就是:穷不仅是结果,还是原因

这样讲可能难以理解,在普通大众看来,穷人之所以穷的这个结果源自于他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努力等主观、客观原因造成的,所以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经济上的扶持,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就会慢慢富起来。但是,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国际上各种扶贫工作都是收效甚微,他们即使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食物、更好的经济救援,贫困的人还是老样子,反而依赖性变得更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穷看上去是一个结果,其实它也是原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贫困陷阱”。因为穷,贫困人群会相当短视,他们倾向于投机取巧,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穷人喜欢买彩票,这种概率几乎为0的暴富机会在他们看来是十分值得的投资,但是如果让他们好好学习,长达十几年的学习去改变命运就非常困难。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上学的机会,看上去是因为贫困导致的结果,实际上是因为父母的贫困造成他们无法上学的原因。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就很难从长远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就会让正在上学的孩子辍学去打工以满足短期生活的需要。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改变家庭的经济情况,看似好了一点,但是到孩子那一代又会陷入贫困的结果。

再比如一些农民工,每天接一点临工,挣了一点钱之后就会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就直接在网吧把钱耗光,然后再去找一点临工。如此往复,根本无法改变自己贫困的境况。

你一定看到过一些关于扶贫的段子,比如给穷人送两只羊羔,让他们喂养长大,然后生小羊,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羊,可是穷人等不到自己拥有羊群的那一天,他们会直接把羊吃掉。给他们鸡,让他们养来生蛋孵小鸡,再生蛋,也没有可能,因为他们会把鸡吃掉。

羊也好,鸡也罢,在扶贫工作者那里看来是生产工具,但是在贫困人群看来只是当下果腹的食物,他们不懂得延迟享受,无法遵循长期主义,所以即使有外力帮助,他们也很难脱离贫困。

从穷这个即是结果又是原因的观点出发,我们也可以延展到其它领域,比如为什么有人30多岁在工作上还是一无所成,依然是碌碌无为,拿一份死工资的中年打工者。

原理和贫穷是一样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挣钱少的大龄打工者看上去是一个结果,其实它本身就是原因,而这个原因在年轻时甚至更早时就已经存在。

具备打工心态的人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个月拿到工资就已经很满足,能够应付眼下的生活就已经足够,如果让他们付出更多,年轻时期多吃点苦,奋斗前置,多花点时间在工作上,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些人并没有动力。相反的,能把工作对付过去,花光每个月的工资,买买彩票,幻想一下财务自由,这是他们最愿意做的事情。

因为年轻时打工者心态的这一个原因,多年过去,当他们到了中年,发现自己来到了大龄打工者的这样一个结果。这个时候又开始抱怨房价高,社会不公平,各种中年危机迎面而来。殊不知,即使环境多么的好,机会多么的多,对于他们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因为这些人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他们以为是其它原因造成了自己的结果,其实他们的结果本身就是原因,这是一个“打工陷阱”。跳出这个陷阱的方法就是告别打工心态,但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难太难,所以他们就不得不沉沦在这个陷阱里。

贫穷陷阱和打工陷阱本质上是一回事,原因造成结果,而结果就是原因,想要改变唯有去打破这个因果关系。

作者简介:简书、今日头条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随手记等各大财经类平台特邀理财作者。已出版个人理财书籍《理财要趁早》、《轻松做财女》、《理财趁年轻——愿你过上想要的生活》,职场励志书籍《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职场精进之路——从巨婴到大咖》、《毕业五年,拼什么成为5%的人》等。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V04Pm4BMH2_cNUgFa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