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九莲小学校长蒋晓通过调研发现,孩子最苦恼家里有个“五会家长”。
蒋校长怎么会做这么个调研呢?
原来,在九莲小学有一个常规举措,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会下发《爸爸妈妈成绩单》,其中有一栏是“你最想对爸妈说的话”。
蒋校长说,从孩子们交上来的情况看,他们的烦恼并不比家长少,多数反映的是和爸爸妈妈沟通的问题。
家长自认为苦口婆心的话,孩子未必真的听懂了,“和孩子说话≠会说孩子的话”。
她表示,有五类家长最被孩子嫌弃,“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类家长,得改一改,真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学会说孩子的话”。
只会催
“快点起床!”“快点吃早饭!”“快点做作业!”“快点看书!”……似乎“快点”就是爸妈的口头禅。
结果:越催孩子越烦,越烦就越不高兴做。
建议:尊重孩子的节奏,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允许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为心急指责孩子。他们可能已经拼尽全力,只是还达不到你的要求,别太苛求孩子。
只会擦
“爸妈坐我旁边看我写作业,没写几个字,他(她)就直接拿着橡皮过来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经很努力在写了,你能不擦吗?”
结果:越擦越不喜欢写作业,严重的就开始逃避作业。
建议:擦的动作虽然能宣泄爸妈心里的急躁,却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更可能起到不好的示范效应。对不少家长而言,陪孩子写作业是件费心费力的事儿,不过再焦躁也要试着在内心纾解,别通过行为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
只会烦
“爸妈是唐僧,我犯错了,他讲了,我知道了,可他们还是不停地讲呀讲呀。听到后面,我都不知道他们讲了什么!”
结果:一个唾沫横飞,一个云里雾里,反反复复这几句话,孩子都能背出来了。以后再犯,家长还没说,孩子就能背出来。
建议:唠叨太多,你的声音在孩子那儿就变成了噪音。唠叨,常常是担心、数落、批评,本意是关心和督促,但重复一千遍,就成了“废话”。
所以,想让你的话有力度有效果,要记住,同样的话别反复说,不翻旧账,少点评论,多点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会吼
“妈妈是只河东狮,一看到我犯错误,就要吼我,样子真难看。”
结果:孩子被吼愣了,至于吼了什么,一概屏蔽了。
建议: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曾经做过语文老师的人发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结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妈竟然无人坚持下来。
其实,相比孩子,成年人有发育成熟的理性大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每当发怒时,不妨狠狠地弹一下自己。
你会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号,告诫自己吼叫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了。
只会打
“我犯错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说,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结果:时间一长,孩子对爸妈的脾气一清二楚,犯错了,顶多也就挨几下打,还能把他怎么着。
建议:有句话说,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其实,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五会家长”的现象说到底
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不当
那么跟孩子交流沟通
有哪些原则、技巧呢
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
如果孩子犯错,先别急着火上来,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
把了解到的情况和他说一遍,说不定有出入呢?然后问一下他当时怎么想的?通过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记住:请你一定要理性分析。
即使孩子吃了亏,也能变成你教育的契机,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你要引导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学会换位思考
在说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说出去的话孩子会怎么想?能不能打动孩子?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话能打动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无准备之仗。有的话,连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么可能接受呢?
孩子有他自己的语言体系,感性、充满幻想、喜欢动手实践……比较喜欢的方式是讲故事、比一比、做一做等方式,家长们可以多用用。
学会说“我们”
和孩子说话时,请说“我们”。这给孩子的感觉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阵营的,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大家一起承担和解决。
你们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孩子有安全感,才会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困难。
要是老说“你怎么样”“你怎么样”,渐渐地,他在心理上会和你疏离,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变得自暴自弃。
当然,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了,这会让孩子更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