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误以为,如果论起有文化,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四人中似乎要数唐僧文化程度最高,孙悟空次之,沙和尚再次之,大概要数猪八戒的文化水平最低了。
《西游记》第三十七中,借孙悟空之口,说唐僧乃是自幼出家,佛法精湛,加上“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按这个说法,唐僧至少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而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随菩提祖师修道时,“习字焚香、每日如此”,加上猴子脑袋灵光,得了菩提祖师的真传,想来孙悟空文化水平不低;沙僧的学历如何虽不得而知,但从他说话文绉绉经常掉书袋的情况分析,沙僧至少算是个文化人。
而猪八戒,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好逸恶劳、好色、奸懒猾馋,被唐僧讥为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孙悟空则干脆直接称其为呆子、馕糠的夯货、好打的夯货云云……
从这些谩骂、讥讽的语言来看,似乎猪八戒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其实,唐僧师徒四人中,最有学问的偏偏就是猪八戒。猪八戒不但有学问,还是大学问,是偶尔露峥嵘,就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刮目相看的那种。
《西游记》第8回中,观音菩萨点化猪八戒,劝他弃恶从善、皈依正果。猪八戒闻言,似梦方觉,向菩萨道:“我欲从正,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字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夫子曰过的。又如:第67回中,猪八戒与孙悟空、沙僧兄弟三人前去降蟒蛇妖,八戒道:“古人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你看他打一对灯笼引路,必定是个好的。”“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出自《礼记-内则》
“之乎者也”猪八戒张口就来,说明他精通儒家经典,并且学以致用,并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呆子。
猪八戒功夫不如孙悟空,因此他不敢和大师兄叫板,除了不时在唐僧耳中进谗之外,也会偶尔小小羞辱孙猴子一番。君子动口不动手,每到有机会,猪八戒就用其所长,他的文化就派上了用场。如第41回中,嘲笑孙悟空的不识时务,曾说:“古人云,识得时务者,呼为俊杰。”原话是汉末三国司马德操对刘备说的,载于《资治通鉴》;第87回,唐僧师徒来到了凤仙郡,上官郡侯张榜招求法师祈雨救民。在番邦,孙悟空当众出糗——行者看罢,对众官道:“郡侯上官何也?”众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却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读书,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
孙悟空说上官这个姓少见,猪八戒忍不住当场打脸,告诉他“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欧阳。”
孙悟空闻言,估计脸羞得和屁股一样红。
从细节分析,猪八戒的文化程度要高过孙悟空,远过沙僧,甚至许多时候唐僧也得甘拜下风。
第47回中,师徒一行人来到了通天河,被河阻了前行的路。唐僧道:“却怎生得渡?”
八戒道:“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
三藏道:“悟能,你休乱谈,水之浅深,如何试得?”
八戒道:“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行者道:“你去试试看。”
那呆子在路旁摸了一块顽石,望水中抛去,只听得骨都都泛起鱼津,沉下水底。他道:“深深深!去不得!”
唐僧读的书应该远比猪八戒多,但他所学书本上的知识是死学问,不如猪八戒的大智慧。
借用陆游的诗来解释这个现象就是: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等到妖怪作法将通天河冻结了冰,师徒四人要过河,猪八戒这次又要试探一下冰的薄厚。孙悟空不以为然道:“呆子,前夜试水,能去抛石,如今冰冻重漫,怎生试得?”
八戒道:“师兄不知,等我举钉钯筑他一下。假若筑破,就是冰薄,且不敢行;若筑不动,便是冰厚,如何不行?”
这一次,唐僧站出来为二徒弟主持公道,道:“正是,说得有理。”
等到请唐僧上马过河时,八戒道:“且住!问陈老官讨个稻草来我用。”行者道:“要稻草何用?”八戒道:“你那里得知,要稻草包着马蹄方才不滑,免教跌下师父来也。”
陈老在岸上听言,急命人家中取一束稻草,却请唐僧上岸下马。八戒将草包裹马足,然后踏冰而行。
走出去三四里,八戒把九环锡杖递与唐僧道:“师父,你横此在马上。”
孙悟空误以为猪八戒偷懒,不满道:“这呆子奸诈!锡杖原是你挑的,如何又叫师父拿着?”
八戒只好解释道:“你不曾走过冰凌,不晓得。凡是冰冻之上,必有凌眼,倘或躧着凌眼,脱将下去,若没横担之物,骨都的落水,就如一个大锅盖盖住,如何钻得上来?须是如此架住方可。”
见八戒说得在理,大家都依了他。“长老横担着锡杖,行者横担着铁棒,沙僧横担着降妖宝杖,八戒肩挑着行李,腰横着钉钯”,师徒四人放心前行。
试水深浅、如何过冰河,猪八戒讲得头头是道,唐僧、孙悟空、沙僧三个不得不心悦诚服,这正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仅从过通天河一事来分析,猪八戒是个勤学善思,身体力行的人,是有大智慧的高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正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兄弟三人追随唐僧取经的故事,能给孙悟空、沙僧当老师的,除了唐僧,就是猪八戒。
取经四人团队,最有学问的当属猪八戒,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知性女子哭着喊着要嫁猪八戒的原因之一。
参考书目:《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