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婆媳关系经受住考验了吗?做到这3点,婆媳和谐全家欢

2020-02-20     若兰妈咪的育儿日志

前几天看到有人问:今年婆婆媳妇面对面过大半个月了,小媳妇们还撑的住吗?

我看了一下底下的76条回答,有回答“相处融洽”的,但“叫苦连天”的更多,有人说“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有人说“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有人说“撑不住了,感觉快疯了!”,有人说“针尖对麦芒,一言难尽”,还有人说“别说婆媳了,就是夫妻都生厌”,甚至还有人说“疫情结束就去离婚”... ...

婆媳毕竟不是亲母女,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或者处理方式有差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距离产生美”,平时不住在一起,能够有效地避免很多矛盾冲突。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回老家过年的小夫妻就被“困”在了公婆家,被迫和公婆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这对婆媳关系、夫妻关系都是一次大考验。

我们今年带着若兰宝贝回老家(公婆家)过年了,小姑子听说我们今年回来过年,夫妻俩带着小外甥也赶过来了。因为疫情影响,我们的返城计划被搁置,小姑子一家也没法回去。于是,我们三家8口人(公婆2人,我们一家3口,小姑子一家3口)也就不得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整整一个月了。

都说婆媳是天敌,姑嫂难相处,我现在需要面对的是婆媳关系和姑嫂关系的双重考验,应该是难上加难了吧?事实上并没有!我们一大家人,相处的和睦愉快,其乐融融。趁着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家,我们帮助公婆改建了卫生间(这件事妹夫出力最多,因为人家有这方面的技术)、翻修了一间偏房(公公的手艺很好,虽然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但指点着儿子、女婿,倒也干的顺利),这几天还在计划着把正房也修葺一番。

我和若兰爸爸结婚5年了,除了结婚第一年和小姑子有过不到一个星期的短暂相处,中间这几年因为回来的时间不一样,一直没见过面,今年这是婚后第二次见面,就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一个月了(估计最少还得再住半个月)。我们婚后也没有和公婆同住,一年也就回来一两回,小住几天,这一次也是相处的最久的一次了。在完全没有“磨合”的情况下,我们能相处这么久,还其乐融融,这首先要感谢公婆开明,小姑子明理,其次我觉得作为儿媳妇,做到下面这3点非常重要。

第一,态度比行动更重要。

今年过年,我们回来的比较早一些,我们回来之前,就置办好了给公婆的礼物和一些年货。年前最后一次逢集,我又让宝爸再去采购了一些食品、蔬菜,今年的年货一定要比往年公婆置办的丰富、上档次一些。东西买回来了,公婆都说用不了那么多,我说“难得小姑子一家今年也要过来一起过年,人多,热热闹闹的,东西自然应该多买一些”。

回来当天,我就和婆婆说“妈,您和爸也辛苦了一年了,现在我们都回来了,家里的一些啰嗦活(方言,各种家务、杂活的意思)就交给我们年轻人来干,你们也休息几天”。而且,我说到做到,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大年初一包饺子,这些都是我和宝爸承包了。

有人肯定要说“你这样,又花钱,又出力,不是冤大头吗?”我想说,实际上我并没有成为“冤大头”。因为我的“态度”让婆婆很满意,大年初一,顺手就给若兰包了一个大红包(若兰已经2岁了,也不是第一次回来,前两年也没见公婆包那么大的红包,很显然公婆这是有意补贴我们年前置办年货的钱呢。当然,我和宝爸当天就商量过了,这个钱等我们走的时候,是会悄悄再给他们留下的)。

至于说出力干活,过年期间,本来也没多少杂活要做,主要就是准备一日三餐。我们没回来的时候,也是要吃饭的呀,而且还得在安顿好若兰,才能抓紧时间做饭。现在,如果我做饭,其他人就会帮忙照看若兰。虽然若兰十分乖巧懂事,但毕竟只是一个刚刚2岁的孩子,家里有差不多大的宝宝的宝妈们都知道,照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的比做饭累多了。更何况,孩子黏妈,这是天性。大家看着我要照顾宝宝,也不会真指望我做饭了。所以,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婆婆做饭,小姑子打下手,我只是偶尔帮忙而已。

所以,实际上我钱没多花,力也没多出,只不过是提前表明了态度,让公婆、小姑子都挑不出错来,这就为自己避免了很多麻烦。

第二,做人做事都别太斤斤计较。

婆媳难相处,除了两个人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的观念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婆普遍会比较偏袒自己的孩子(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子、小叔子、宝爸),这也是母亲的天性。如果哪个母亲不“护犊子”,倒让人觉得不正常了呢。但是,很多儿媳妇想不通这一点,总要和人家的孩子比个高低,不闹矛盾才怪。

我家小姑子一家是大年初一过来的,本来也没打算待太久,可是第二天村里就“封路”了,他们也没法回去了,只能先留下来看情况。也可能是对疫情比较担心吧,连续还几天,一家三口都抱着手机躲在房间里,除了吃饭的时候,根本不出来。这一下宝爸不乐意了,就和婆婆抱怨起来,还提到了一些陈年旧事(那件事确实是小姑子理亏。也许在小姑子心里,也觉得自己是嫁出去的女儿,娘家的事都不与她相干了吧)。婆婆就说宝爸不该和妹妹计较(和很多“重男轻女”的老人,总是压榨女儿,补贴儿子不同,我家公婆一直比较偏袒小姑子)。我就和宝爸说“小姑子也难得回来一次。女儿女婿是娇客,哪里有让客人干活的道理?”。

这话是说给宝爸的,但婆婆也听到了。不知道婆婆和小姑子是怎么说的,反正第二天,小姑子就开始给婆婆帮忙做饭、洗碗了。又过了几天,妹夫就主动提出要帮忙收拾一下卫生间,而且干的非常卖力。而且,小姑子对待我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客气、疏离(毕竟这才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两个人真的“不熟”,客客气气才是最正确的相处之道)变得亲热起来。

我因为白天要照看若兰,一般都是晚上写文章,所以早上起的都比较晚。刚开始他们会等我起来了一起吃早饭,后来我就跟他们说不用等我,这样既不耽误大家吃饭,早上我也能补会儿觉。于是,婆婆每次都会帮我留好饭菜,小姑子看到我起来了,就会说“嫂子,你快吃饭吧,我给你帮忙看宝宝”,甚至我起来的特别晚,饭菜已经凉了(天冷,饭菜凉的快呀)的话,在我洗漱的时间里,小姑子就会帮忙把饭菜再热一下。

虽然我和小姑子才第二次见面,但实际上第一次见面,我就知道小姑子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相处的,而且从宝爸那里以及婆婆的态度中,我也早知道公婆(尤其是婆婆)偏袒小姑子偏的厉害。但是,小姑子毕竟是嫁出去的女儿,对娘家的事置身事外,不管公婆,也是农村固有的风俗。婆婆再怎么偏袒,她一年回娘家的次数也有限,而且除了这次(这次也不是小姑子的本意),每次回娘家也不过待上几天,何必要和她斤斤计较呢?

第三,要有做人家儿媳妇的觉悟。

当然,像我遇到的这种情况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婆婆偏袒的是自己的儿子。大部分的婆婆都会认为做家务、带孩子,都是儿媳妇的责任。但是,80、90后的儿媳妇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观念。男女平等都喊了多少年了,平时也都一样的上班挣钱,凭什么他们下班回家就可以当“大爷”,自己还得当免费的“老妈子”?

有这种想法的儿媳妇,首先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婆婆和你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你们的观念怎么可能同步?能够和你观念同步的人是你的老公,而不是婆婆!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你的老公能有家务活、带孩子就该夫妻共同分担的觉悟,用不着你喊,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觉悟,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然有了大的改观。所以,你这时候再喊叫,也不会有多大的成效。而且,你在婆婆面前指责人家儿子不干活,这不是在给婆婆“上眼药”吗?

很多儿媳在婚前的时候,都会说“我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养这么大,而且我在娘家也从来不用做家务的,嫁到你们家就要当牛做马... ... "当年说过这话的儿媳妇们,兑现”诺言“的时候到了。只是多干点家务而已,这离”当牛做马“还差得远呢!

除了”干家务“的问题,还有一个容易引发婆媳矛盾的问题就是婆婆总拿儿媳当”外人“。比如:很多婆婆做饭的时候,只考虑自己儿子、孙子的喜好,不考虑儿媳的口味;最近很多地方都封村封路,物资采购不是很方便,于是,就把好东西都优先给儿子、孙子;和儿子、孙子聊的热火朝天,看到儿媳靠近就不说话了... ...

我想说,在公婆家,儿媳妇本来就是”外人“,和你是”一家人“的是你的老公和孩子,不包括公婆。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公婆、儿子、孙子,人家之间有血肉亲情,你改变不了这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从感情上来说,公婆和你老公一起生活了至少二三十年了,而你,加入这个家庭才不过短短几年(很多还没有一起住,基本上等于没有共同生活过),公婆和你之间没有多少共同话题,也还尚未培养出多少感情来;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公婆和你老公的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做他们喜欢吃的饭菜,留下他们喜欢的东西,这不是有意”排斥你“,只是习惯成自然。

所以,从你嫁进门的第一天起,你就必须具备”做人家儿媳妇的觉悟“,没必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闹的天翻地覆,那样公婆会觉得你矫情,不识大体,不为难你为难谁?到时候觉得自己的日子不好过,还不都是自找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Kv1eHABjYh_GJGVL6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