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行:巢北汪家桥和慰子桥

2019-11-03   最忆是巢州

作者:祝俊生

巢北古村多,集中在西大山和小黄山一带,为什么会这样?我的文友——复旦大学地理历史学博士张靖华博士是这样认为的:江淮地区是中国统一和分裂的枢纽,北方和南方的战争,多在江淮一带对峙,比如曹魏和孙吴、北魏和刘宋、南宋和金,……,江淮地区都是对峙的前线。在冷兵器时代,山是天然的屏障,也是村庄耐以生存的基础。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村庄。




在巢北,柘皋街独大,其余十来个小集镇零散的分布在它的周围,譬如:慰子桥、汪桥、界墩集、梁帝庙和油坊集。奇怪的是,它们都位于小黄山的脚下。

我这里要写是位于小黄山南北的两个古村落:小黄山之阴的汪桥和小黄山之阳的慰子桥。在地图上看,它们几乎在一个点上。是的,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十华里。现在,汪桥隶属柘皋镇,慰子桥隶属夏阁镇。新农村建设中,汪桥打的牌子是“古韵柘皋,美丽汪桥”,慰子桥树的碑是“宋金古战场”。都带“古”字,是的,它们不仅很古老,而且很有故事,文化底蕴丰富!

记得它们是小时候,道听途说,朦朦胧胧。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进它们,触摸它们,花草树木在说话,百岁老人在回忆,家谱祠堂在回音,这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很丰富,说明了,它们的扬名不是空穴来风,是实实在在的真着货。

先写汪桥。从我们苏湾出发,沿着包坝县道,十几分钟就到汪桥。我们在古人庵之北,汪桥在古人庵之南,我们在小黄山之阴,汪桥在小黄山之阳的山疙瘩里,它的南面就是有名的下汤水库,它堪称巢北第一水。




汪桥不大也不小,毗邻小黄山,两条逼仄的小街,三口水塘,村前村后的两条小溪,几株古树,许多花草树木,低矮的白墙红瓦房屋,不大但是很干净小院,典型的江淮民居。几家小饭店、几家乡村超市和几家榨油坊,它们是这个宁静古村落的商业场地,零星的游人,零星的车辆泊下来,说明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它是全国文明城市巢湖市“最美乡村”的一个典范。前不久,汪桥村被选为全国农村百佳美丽村庄,也暗合我的心思。在安徽省算得上,没想到在全国也算得上,是不是粘了大湖名城合肥市的什么光,或者粘了三农建设先进市巢湖市的什么光,不得而知。它可以啊,的确可以啊。




汪桥村研学旅行基地以自然生态为主题,进行红色革命教育,在美丽自然环境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培养中小学生绿色、环保理念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主要有旅行景点有是省级示范美丽乡村汪桥集中心村、抗日战争时期巢县县政府驻地、巢湖市文物保护单位古人庵以及2000余亩太阳能光伏发电山场等。值得一提是,汪桥村还是抗战期间敌后巢县县政府驻地旧址。1938年5月中旬,张恺帆、冯文华带领的游击队,为了群众的安宁,决定将游击队开往小黄山。6月上旬,扩充队伍在汪桥集进行整编,正式定名为巢县黄山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冯文华,政委张恺帆。我写过文史散文《古人庵和<巢县动员报>》发表在有关纸质媒体上,这里不再细述。




可惜的是,我三来汪桥,不巧都是下午,酒足饭饱之后。我很想一早来到这里,迎着晨曦,踏着小黄山的露水,品品山泉水沏的小黄山绿茶,尝尝这里山民手工炸的油条和缸式烧饼炉子现炕的三尖子,再沿着巷道小径,看山,看水,看屋,看花草树木,看人。

再写写慰子桥。从汪桥出发,沿着016乡道往南,003县道往北转004乡道口,七八分钟,就到了慰子桥。村庄和田地都是绿色,马路上两边高高的白杨树形成了通长的甬道,也像风雨廊桥。要是在秋天,这里该是一个斑斓的世界。

和汪桥一样,慰子桥也是个乡村集镇,下了车,一条街向东延伸,再向北拐弯,就到菜市了。街道不大,但很清爽,不拥挤也不嘈杂。街上有两家茶馆,都坐了不少人,还有人在门外等锅里的油条。下锅,翻滚,出锅,沥油,就在一瞬间,飘着油条的香味了;我要了碗馄饨,尝尝乡村的味道。沿着乡村公路往杨庙方向走,远处山峦隐隐约约,“大风车”划出缓慢节奏。满眼都是绿色,可以深呼吸,这里是天然的氧吧!原生态的清幽之地!




村庄有鸡叫狗吠,有鸟鸣,喜鹊和灰喜鹊的叫声拉出凌厉的回音。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先生,长髯白发,仙风道骨样子,他对我说起了慰桥的历史。慰桥有1000年历史了,他也是小时候听村里老年人口说的,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在南宋年间,一位将军带着儿子在小黄山一带和金军作战,儿子受重伤,退回慰桥,不久就离世。将军无言以对,当地村民有感英烈,将桥命名为遇子桥,表达对逝子的哀悼,后又改名为慰子桥,在以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直呼慰桥了,后讹化成“尉桥”。

慰桥原先只是几块青石搭成,不足五米,很窄。后来修建时候在桥下还发现生锈的刀叉戈戟。今日石头拱桥已看不到当年的拥挤,上面早已是五米的沥青路面了。可喜的是,这里的乡道很快将升级成县道“柘仙路”,路面9米,从巢湖柘皋到含山仙踪的县道,也是合肥到马鞍山市道了。告别老先生,返回再来到慰桥,太不起眼,和现在许多沟涵差不多。但意外,桥下有村姑浣衣,台阶也有老旧痕迹,可见水清且深。这一大片乡村和集镇由此而得美名慰桥,此地幸焉。




写此小文的时候,我查阅有关文史书籍,在一本名为《巢湖古遗址》的书册里,找到有关慰子桥的文字:“慰子桥在巢县小黄山南七华里,始建年代失考。典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慰子桥在巢县、含山接界处。南宋统制姚兴战死处。”据说,1000年前,金将领完颜亮悼诗曰:“独领孤军将姓姚,一腔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征兵至,未必将军死慰桥。”这也许是官方有力的文字了,也验证一千年以来,巢含一带老百姓民间星火相传的故事。

汪桥和慰子桥,巢北有故事的两个古村落。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