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从发现读者非常喜欢美食制片人陈晓卿老师的文章后,《美象府》便隔三差五地发几篇。尽管基本上都是十年前的旧作,但读来依然饶有趣味,生机勃勃。我们从中也能看出陈老师在美食这条康庄大道上的成长历程。)
陈晓卿
前一阵子,《绿色空间》栏目的几个同事来找我,帮他们策划一个关于吃的系列节目。吃了他们几顿饭,也出了一些主意,我以为这事情就这么完了。但上个月,他们把文案写了出来,又来找我,希望我做这个系列的谈话嘉宾。就是坐台啊?这我几年前干过一段儿,曾经给我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过严重的摧残,甚至让我怀疑人生(延伸阅读《哪位同学到台上来?》)。但经不住他们几次三番的忽悠,比如我可以借机宣传《森林之歌》啦,还称我为美食家什么的,靠,我晕糊糊美滋滋就把事情给答应下来了。
后来想想,美食家我根本算不上。
我说过一段话,自以为很牛逼:“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门上的锁一直紧闭,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对很多人来讲都是如此,小时候的食物范围样式基本确定了,长大后走到天涯海角也难以更改。就像苏东坡,比大脸猫还爱吃鱼,曾经试着春江水暖,看着蒌蒿满地,流着哈喇子得出“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结论,那是他最喜欢的。然而,晚年他被弄到海南特别行政区支边,儋州那地方,马鲛、乌鲳、石斑……都是上等的海鲜,可苏东坡却写下了“病祛腥咸不买鱼”的话,这不是老苏闹小孩子脾气,他喜欢的是河鲜,海鲜不习惯的说。
鲜美的河豚
一般人都会有苏东坡这样的情结,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游历,一直有陌生的食物在门外徘徊,有时我们会接纳其中的某种食物,我们的那扇“门”也就留下了一个缝隙,有点咣里咣当。还有一种人(如沈老大),他们游历得范围太广,接纳的食物种类太多,尽管锁也没打开,但门已经像破鞋一样千疮百孔了——这种人,我们通常称为美食家或美食评论家。
普罗旺斯乱炖
前两天公映的《美食总动员》,小米最后给那位苛刻的美食评论家做了一道Ratatuille——就是片名的那道菜——应该翻译为普罗旺斯乱炖,食评家当场颓了,坐着时光隧道的和谐号列车,迅速回到了童年,见到了久违的娘亲……可见,再操蛋的美食家也有解锁的心理需求。
编辑:徐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