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洗澡方式是区别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一个有趣指标。北人爱公共澡堂,去公共浴室搓个澡,是北方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南人喜淋浴,一种更为私人化,个人化,私密化的洗澡方式。
你如果问一个南方人在一辈子当中,会不会赤身裸体,和几十个人共处一个水池子?他的答案很可能是从未有过。
我所指的中国南北,还是以公认的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至淮河”一线。
造成北方人和南方人这种有趣的沐浴方式差异主要有三个原因:
从气候角度上来说,北方多数地区冬季均会结冰下雪,而南方的冬天几乎不结冰。古时人类抵御寒冷的第一本能是抱团取暖。而在温暖的南方,则几无这种必要。
共处一个水池?还赤裸相见?用手接触别人的肌肤?甚至还要为陌生人搓澡?对一个南方人,那是不可想象和万万做不到的事情。
几千年前,当身处冰天雪地的北方人遇到了温泉,大家齐齐的共同泡在一个池子,以共同抵御冬季严寒。随着时间的流逝,温泉的使用在整个北方地区发展并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公共集体沐浴方式。而河湖众多的南方,洗浴器皿与礼仪文化的发展最终让洗浴演变为了一种趋于个人,私密,非公共的模式。
温度的差异还意味着,北方人在冬季户外需要穿着相比于南人更多,更厚的衣服,户内则需要消耗更多燃料取暖,木材,煤炭,电力,水蒸气等等。而南方人在冬季相较于北人穿着更少,更轻薄的衣服,户内消耗的能源也不如北方那么多,至少,从南北一个不供暖,一个供暖的角度上看是如此。户外穿的多,穿的厚,意味着旧时北方人冬天在洗澡的这件事上,不容易天天做。相比北方,南方夏季的天气更为酷热,身着的衣物更少更轻更薄,脱衣洗澡也更容易。
南方人说洗澡,而北方人说泡澡,一个洗字,一个泡字,生动反应了中国水源北贫南富的现实。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看似不缺水,但其实是一个人均水资源量偏低的国度。因为我们的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440立方米,大约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除了水资源不足,水资源消耗也是一个严重问题。中国的淡水主要靠降水来补充。由于地域辽阔,中国降水分布受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明显。总体来说,可以用"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来总体概括中国的降水特点。
受大陆季风区控制的东部地区降水相对丰富,而在西北内陆所处的非季风区就异常干旱。尽管西北的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但降水总量仅占全国的9%,而水资源总量更是不足全国的5%。从地形分布上看,中国的降水分布明显受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地理地势影响,呈现从西往东逐渐递增的趋势。
降水分布的南北差异也十分明显,秦淮一线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年均800毫米降水量的分界线,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越往南,年降水量愈大,到了降水量最多的中国台湾的火烧寮,其年最大降水量达到了惊人的8404毫米。
秦岭-淮河以北,北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明显偏少,年降水量逐渐降低。到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1968年,该地区全年降水仅0.5毫米,创下中国最少降水的记录。南北降水差异还表现在雨季的长短上,北方地区降水开始晚结束早,因而雨季短,而南方地区降水开始早结束晚,因此雨季长。
西部戈壁条件恶劣,人烟稀少,降水偏少暂时影响不大,但人口密集的黄淮海地区降水偏少,近年来缺水状况愈发严重,前景令人担忧。
北方干旱缺水的自然属性意味着,需要集中,集约化的解决洗澡的水源问题。而南方相对北方水源充沛,降雨充沛就意味着江河湖泊众多,人们更容易通过私密的家庭沐浴或者江河湖海洗澡的方式解决身体清洁问题。
在农业社会,干旱意味着北方人需要集体的协作才能出产小麦。比如,为了能保证小麦的生长及产量,北方农人在整地的时候至少要深翻土层下三十厘米左右,并且要将土块细整,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足量的肥料,而后再将土地翻一次,将肥料搅匀,然后每隔一米到一米五左右起沟,做好排水排灌准备,最后方可等待播种,没有足够的集体协助,单靠个人的耕种必然会费时费力。而不缺水的南方,相较于集体合作,个人相对容易种植出水稻。就前期准备而言,只需将土地用水引入稻田即可插秧。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南北沐浴的云泥。
“泡”澡,意味着水资源紧张,不可能一直源源不断的供应水资源,北方人需要在一个集中的地点集体利用水资源,需要和他人共享空间,这是一种用牺牲个人隐私方式换取集体合作收益的最佳“妥协”模式,就像小麦种植。“洗”澡,意味着水资源宽松,南方人可以从容的,选择在自己的家中,在一个相比于公共澡堂更私密的空间里面,分散、自由,相对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水资源,一如水稻的种植。
北方的沐浴是一种公共澡堂的文化。
在桑拿浴室和按摩室与公共浴室联系在一起之前,北方“原始”的浴室要简单得多,仅为北人提供沐浴和清洁的场所。北方人会呼朋唤友前往公共澡堂一起洗澡。首先用热水淋浴以使身体达到公共澡堂当中水的温度,而后将自己浸入热水,并与亲朋一起浸泡。成人通常会坐在游泳池周围,或闭目养神或大声闲聊,孩子们会在中间区域嬉戏和泼水。
北方的浴室不仅是社交和打扫个人卫生的好地方,而且往往是男人们能够炫耀其男子气概的舞台。当热水泵入几乎滚烫的水池时,忍受这种高温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考验男子汉气概的习惯。因此,公共澡堂就像是北方人展示自己英勇和力量的战场。真正的北方人不仅忍受着灼热,他们可以在皮肤因为高温逐渐发红时,还能若无其事的高谈阔论,甚至唱歌。他们会毫不在意的说:“这水根本不热!”甚至嘲笑那些皮肤被热水烫起泡的人。即使水足够热,几乎到了足以难以忍耐的地步,北方男人们还是会大喊:“真爽!”随着水变得越来越热,他们宁可大喊大叫,也不愿意移出水池,再次显示出自己的忍耐和勇气。至于孩子们,他们可以在热水池中自由玩耍。他们可以去水下或潜水,也可以在水中追逐自己的朋友。有时,小孩甚至会撞肘,并最终在澡堂中间打架。
几乎每个北方成年男人都对他们小时候在澡堂里的这段时光记忆犹新。这种回忆甚至可能只是用毛巾盖住的手,轻轻按摩红脖子这般的单纯快乐。搓澡也是北方公共澡堂文化的固定仪式。他们的身体加热后,便开始进行搓澡。那时,人们经常选择彼此之间相互搓澡。至于亲密的亲朋,他们会直接绕过毛巾,直接用手掌给彼此清洁身体。即使没有亲友在身边,男人们仍然可以找到可以与之交流的人,通过搓澡和聊天,陌生人很有可能在澡堂成为朋友。
如今,随着中国生活条件的改善,自来水,天然气,太阳能和电加热器已经越来越普及,因此,现在北方人许多年轻人更喜欢在家中洗澡,公共澡堂的受欢迎程度也在逐渐下降,澡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它仍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家洗澡的人只是在寻求便利,而在公共澡堂里洗澡的人则在寻求与一种传统社会和文化相契合的怀旧情感。
南方是温润的,自古带有一种水气。
远古的南方河姆渡人过着一种渔猎生活,逐水而居,为了打鱼,不得不得下水,结束了一天的渔猎后,他们也会用清澈的河水将自己洗刷干净。天气炎热的夏季,出于本能,南方人也会跳进河湖里面洗澡,原始的沐浴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原来仅仅为清除污垢,去除疲劳的沐浴演变为了一种礼仪。
古人在做一件神圣的大事之前,必然会“沐浴更衣”,然后“焚香祷告”。这种更具仪式感的流程,不仅在在身体上洗涤了不洁和污垢,更是在精神层面“净化”、上升至一种宗教般的虔诚高度。这时,在自然当中随意洗澡被认为是一种不雅,不符合礼仪的行为。南方人开始利用器皿来进行沐浴。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盈”,“浴”和“沐”均是器皿造型。后来出现了洗浴的木桶,澡盆,直到现在的淋浴方式,南方人几乎都是在一种私密的空间中完成洗浴。
中国南北沐浴方式的不同,不仅是气候,资源的造就,也是南北气质,文化的产物。从这一点来看,北方好像是赤诚相见,需要抱团才能立足于更广阔天地之间的;而南方似乎是婉约含蓄,崇尚个体,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在一种更为私人的空间里面实现那些小而美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