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广播特别策划:忆70年变迁,上海人的吃穿行

2019-09-30   第一财经广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如今的强起来,完成了伟大飞跃。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和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七十年风雨兼程,迎来新中国70年华诞。第一财经广播策划聚焦民生,见证时代变迁中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国庆节前推出了系列报道《忆70年变迁——上海人的吃、穿、行》。

从昔日的十里洋场到新中国成立后迅速确立全国工业、经济、商业中心地位,再到后来改革开放、浦东大开发,上海滩历经了70年的历史变迁,上海这个建国前的亚洲商都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通过对上海百姓吃、穿、行变迁的充分采访深入了解,记者深刻地体会到在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很长的岁月里,百姓面临物质匮乏物资短缺的局面,甚至温饱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

记者从各个渠道寻找采访对象,聚焦历史见证人。先后采访了几位8旬以上的老人,她们曾经是上海著名饭店的厨师、点心师傅、益民食品厂生产线老工人,原百货公司原总经理、上海著名老画家、上海解放之夜见证人,著名作家、摄影师和服装行业非遗继承人等十多位历史的见证者,共同回忆了从国家从计划经济、集体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

>>> 吃 <<<

统购统销、大锅饭和粮票是那个时代最特殊的印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像过年”的百姓餐桌,从难得一见的进口食品到随处可见的进口超市,从满足“吃饱吃好”的需求,到“吃出健康、特色”,追求美食风味,这70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己餐桌的变化。

>>> 穿 <<<

服饰的变换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至今,百姓的服饰色彩从一大片灰蓝的海洋转变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绿军装、中山装到现在的服装全面个性化、功能化,引领国际潮流时尚迭代,中国服装工业迅猛前行的每一步,无一不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吴文清 培罗蒙副总经理 中国非遗继承人

>>> 行 <<<

70年来上海百姓出行方式的变迁,直接体现了新中国国成立以来上海交通建设的成果。从最初上海滩的黄包车、铛铛车,到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再到出租车、私家车和四通八达的地铁;从积攒一两年工资才买得起的自行车,到城市遍地的共享单车;从之前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火车,到如今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排长队挤公交,到如今手机一点就能随叫随到网约车。交通是经济发达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回顾70年来上海人民出行方式的变迁,勾勒出建国以后老百姓生活的巨变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作者:叶柳

编辑:侯忆枫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