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将院士”陈薇:清华硕士、军科院博士,逆行武汉抗击“新冠”

2020-03-07   教育思享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她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成为逆行的抗疫者。

2天后,也就是1月28日,由她所在的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4天后,也就是1月30日,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为抗疫争取宝贵的是时间。

而抗疫科研上的进程快速推进,有着一个女性的身影。

她就是中国女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或许,很多人对于陈薇院士很陌生,但是正是因为有像陈薇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才让中国人民一次次从磨难中走了出来。迄今为止,陈薇院士研究病毒已经29个年头,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曾经是抗击非典的杰出科学家,也是“埃博拉的终结者”,更是被许多人认为是《战狼2》中的doctor chen的原型。

陈薇院士出生于1966年的浙江省兰溪市,她从小不但漂亮美丽,而且是成绩优异的“女学霸”。1988年,陈薇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从浙大保送清华,攻读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1990年,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她了解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有了成为科学家的愿望。

因此,在她硕士毕业,选择了参军,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做科研。

当初,很多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清华毕业的硕士到部队就会被埋没,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她将过上高薪生活,但是最终陈薇院士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直到1998年,彼时32岁的陈薇,从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毕业。她即便是成为了母亲,依然一如既往地拼命搞科研。凭借着热爱和拼劲,陈薇渐渐地在科研上崭露头角。

2003年春天,“非典”爆发,全国陷入一片恐慌。而彼时37岁的陈薇,临危受命研制预防“非典”病毒的疫苗。

接到这样的任务,陈薇再次拼了,负压工作,强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甚至为了多争取更多的科研时间,进实验室前,她尽量不吃饭不喝水,使用成人尿不湿,以减少出来的次数。在负压条件下,常规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但是她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至于节假日更没有想过,因为她知道时间就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甚至在实验最关键的时候,陈薇和组员们在实验室48小时没有合眼。

不过,在陈薇和组员的努力下,他们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为当初的“非典”抗疫立下汗马功劳,获得了诸多荣誉。

当初,陈薇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 曾经有人问,“跟‘非典’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陈薇脱口而出:“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你该做的。”

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发全球恐慌。然而,陈薇为抵疫情于国门之外,不顾艰险,率队赴非,研制出世界首个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

在研究病毒的29年里,陈薇院士以及团队获得了很多成果和荣誉,2019年11月,53岁的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至今日,她再次不惧危险,站在了“新冠”抗疫一线,为研制疫苗日夜奋战,守护着华夏儿女,期待她再次为人们带来希望,期待她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