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基田
数千只青蛙在稻田里欢快跳跃,发出阵阵清脆的叫声;一排排沉甸甸的金色稻穗已然成熟 ,等待着被运去烘干厂房;“环保小卫士”黑水虻正忙碌于餐厨垃圾中,为农村生态环境贡献着一己之力……10月25日,李员星望着自己丰硕的产业、看着贫困户们有活可干,欣慰地笑了。
李员星
上清镇城门村的李员星,原先一直在金华做面包生意,收入可观。随后,因家庭需要,便从外地回来。乡村生活的闲暇之余让李员星萌生出一个想法:“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带动大家一起干活,致富,过上好日子。”2017年5月,李员星便出资成立了员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8年底,水稻虾蛙等农业销售收入320万余元,利润25万余元,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就业;2019年,就业脱贫人数已达32户。
黑水虻是目前员星合作社正大力发展的产业项目,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对于市场上的餐厨垃圾都是统一挖坑填埋,没办法进行良性处理,而他们引进的黑水虻什么都能吃,经过它们的转化再将这些餐余施到稻谷里,就能变成绿色有机肥,可以用来种树,种瓜果。除此之外,黑水虻自身还能喂鸡、喂蛙,是一种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可谓是一物两用。
黑水虻
清理餐厨垃圾
“以后我们还打算把上清镇、龙虎山这里所有的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起来,将虫种的培育技术教给贫困户们,带动他们将黑水虻散养起来,这样每户贫困户每月可增加收入3500-4000左右,效益更高。”合作社负责人薛文兴谈及黑水虻给贫困户带来的经济效益时,满是自豪之情。
贫困户们学习黑水虻养殖技术
送一篓鱼,不如送一张网。让农民脱贫致富,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给农民传授脱贫致富的科技,让他们掌握一定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记者在员星合作社的黑水虻养殖示范基地看到,三五成群的贫困户正卖力地用着铲子给收纳盒里黑水虻的幼虫翻面。“将技术学到位后,可以自己引种养殖,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嘛。”贫困户邹众礼向记者说道。
贫困户们在稻谷烘干厂劳作
从刚开始的困难重重,到如今合作社的一派繁荣,李员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合作社越做越好,农民的生活也改善了许多,甚至很多外地打工的也回来我这里投资。”据了解,李员星将继续以合作社为轴心,将资源开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充分利用合作社的科研团队、科研设施基础,建立黑水虻繁育技术体系,制定黑水虻繁育技术规程,实现生物转化餐厨垃圾处理。
李员星为贫困户们发米发油
下一步,员星合作社还将通过黑水虻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延长黑水虻养殖的产业链等方式,充分提升黑水虻养殖的附加值,以此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当地贫困户脱贫,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鹰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