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暑,养生必备三个妙招,为家人收下

2019-07-22   莎莎姐的育儿园

明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为全年最为炎热的一个节气。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

所以这个节气养生显得刻不容缓,那么在大暑节气,我们又该如何养生呢?




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阳邪是由火热之气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气。

一旦暑邪入侵人体,腠理便会打开,汗液分泌液会随之增多,可导致体液减少,而有口干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黄、心烦意乱等症状,这就是中医讲的“伤津”。




如果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身体乏力寡言等“热病”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

这些都是中暑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夏季预防中暑,还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大暑时节,人们情绪容易烦躁,激动,喜欢乱发脾气,心情不好,应注意进行日常自我调节。“调息静心,长如兆雪在心”是古代夏季养生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切忌过于激动、急躁愤怒。在大暑之日,可敛息涵养心神,压抑心火,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大暑节气养生重在一个“清”字,即在注重饮食“清洁”、机体“清热”的前提下,进行“清补”。

【清补】首先要祛湿。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伤及肠胃道功能。

像山药、莲藕等,都是进补的佳品,绿豆清暑、薏仁祛湿,特别是绿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热祛湿。



【清洁】是夏天饮食卫生的重中之重。高温天食物容易变质,会引起腹泻、胃肠道紊乱。开启过的饮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

另外,暑天容易让湿邪入侵,为了散发体内的湿气,可以选择在早晚温度稍低时散步,或打太极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1.伏天晒背补充阳气


《黄帝内经》记载: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没有它就没有生命。大暑在伏天里,进入伏天阳气渐旺,到达全年顶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们借助大自然的阳气来补充自己的阳气——伏天晒背。这个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昆仑证验》,具体做法如下:

在三伏天的特定时间(巳时:9点~11,午时:11点~1点,未时:1点~3点),赤身在烈日中晒,晒到背部发热,浑身舒服即可。

可先晒20~40分钟,逐步根据身体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时、2小时。此外书中特别强调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晒。


这种方法“不论新旧大小病症,概能痊愈除根”。书中记载,赤身晒太阳的时候虽然汗流浃背,但是并不觉得热,反而更能感觉到风的凉爽。

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晒的时候,有些人会脱皮甚至起水泡,不过这种晒伤痊愈很快,不过两天就能够好了。这相当于“瞑眩反应”,取决于不同体质、不同疾病。

2.晒伏姜化解体内湿寒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易向外散,此时人们又喜吹空调,吃冰饮,很容易受寒。

药食同源的生姜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化解体内寒湿之气。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晒伏姜的传统。

【具体做法】:

  • 鲜姜切碎,跟红糖搅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红糖依个人口味适量加减;
  • 天气好的时候放在阳光下暴晒,让红糖和生姜充分吸收太阳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时候可适当摇晃,最终生姜和红糖会融合成膏状;
  • 晒满三伏,在阴凉处保存即可。


想喝的时候,开水一冲,就是一杯温阳散寒、暖胃止痛的红糖伏姜茶。


3.三伏贴冬病夏治

三伏这段时间正是万物一年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人体的代谢能力达到顶峰;

此时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可将阴寒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冬病夏治”的原因。

只为你健康的身体,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