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打老人越打越兴奋!你的父母不管你,那就别怪别人父母来治你

2020-06-04     曦曦妈说教育

原标题:男童打老人越打越兴奋!你的父母不管你,那就别怪别人父母来治你

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比起女儿的教育,儿子往往更让人操心。因为男孩好像天生就比较调皮,如果自己稍微大意了一点点,儿子可能就又在外面惹是生非了。

最近几天,一段男童持长棍殴打白发老人的视频,被迅速传播。从监控画面中, 一个看上去无非就六七岁左右的男童,拿着一根比他身高还高的棍子不断向老人挥去。刚开始老人还用锅盖来防御,并不住的呐喊着“哎哟,哎哟。”老人越往后退,男童就越是往前追着打,当老人向男童的方向胡乱比划了几下锅盖,男童就跑了,离开了监控画面。

看着男童走了,老人放松了警惕,把用来防御的锅盖放到了旁边,掀起自己腰间的衣服查看伤情。就在这时,男童突然折返,继续拿着长棍朝老人用力的打去,而此时没了任何防御工具的老人只能用手去防御。老人的头部被打中了很多次,等到男童打完后,老人抱着头痛苦地坐在椅子上继续喊着“哎哟,哎哟。”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来阻止,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男童才会越打越嚣张。看着这样的画面,曦曦妈感觉真的很心酸,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才造就了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为人父母后,曦曦妈不断在倡议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定要爱但不溺爱,希望作为爸妈的你能够坚持做好以下几点——

(1)给孩子营造一个尊老的环境。

细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年轻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抱怨家里的老人如何过分,而老年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也免不了把自己儿媳的拿出来数落。婆媳关系紧张是很多家庭目前的现状,所以很多年轻的父母就会在孩子面前诋毁老人,便造成了孩子因为爱自己的妈妈而讨厌爷爷奶奶的情况。

同样身为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儿媳,曦曦妈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首先,我赞同距离产生美的说法,能分开住最好分开住,这样发生矛盾的几率就很少;其次,对老人有任何不满,我们可以当面跟老人沟通,而不是选择在孩子面前抱怨,这些纠纷和痛苦不应该被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年幼的孩子来替你承担;最后,大家都在抚养子女,如果你对老人不待见,你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里不尊重老人,等你老了,你的孩子同样会搬出你曾经对待老人的那一套来对待你。

与其给孩子种下一颗仇视老人的种子,还不如给孩子播撒一颗尊老的种子,让孩子心里充满阳光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孩子小小年纪就活得那么阴暗呢?

(2)对孩子打人的行为要零容忍。

昨天晚上带女儿去上舞蹈培训班,我们几个家长在外等候的同时也聊了一会儿天。其中一个家长说,她前几天在小区门口等公交车的时候,发现一个老人正在跟一群老人哭诉自己的痛苦。

她指着自己左右手的伤痕,还低头让大家看自己头上的伤疤,边哭边说这是被她孙子打的。她还告诉大家,哪怕孙子打她,她不仅不敢还手还要遭孩子父母骂。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孙子打她,为了教育孙子她也反击,结果孩子等到自己父母下班回家就告状,只说奶奶打自己,却丝毫不提自己打奶奶。

孩子的父母以为孩子年纪小不会撒谎,所以就对老人委屈视而不见。那个家长说:“我实在是忍不住,问她家孙子多大了,结果她说上幼儿园大班。”

孩子打老人的行为,为什么会在很多家庭“合法化”?这其实都跟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为了逗孩子就指使孩子:“去打他,去打他。”在这种嬉笑打闹中,孩子就认为打人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一个被父母不断推崇的行为。

我们非但不能鼓励孩子去打人,还应该对孩子打人的行为零容忍。让孩子知道心里有什么不开心的,要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愤怒地对别人下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绘本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打人,也可以在孩子第一次打人的时候就让他尝到被打的痛苦,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长记性,才不随意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下饭菜。

(3)不要以“他还小”来为孩子的打人行为开脱。

我舅公家有个孙子,从小被溺爱,他比我大一岁。我们那个年代鸡蛋通常都是拿去卖钱了,家里父母都舍不得煮来大家吃,只有正月初一的早上或者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一次。但在他们家,孙子却经常吃蒸蛋、煎蛋、荷包蛋、番茄鸡蛋……

刚开始老人会分得一点点,多半都留给了孙子吃。后来孙子就不干了,如果看见老人碗里有一点点蛋就开始用脚踢老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的父母都并不在意孩子打人这件事,只是笑呵呵地说:“你这孩子真顽皮。”

再后来就愈演愈烈了,哪怕家里有客人孙子也照样打老人、打父母。亲戚劝说:“你这小孩儿怎么没大没小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是你能打的吗?”本以为孩子的家人会感谢自己的“帮助”,没想到他们却通通笑着:“没事儿,没事儿,他还小。”

这样的后果就是,爷爷奶奶瘫痪在床依然被孙子打,父母煮饭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也要被踢。他在学校的时候同样以打人为乐趣,前几年还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了刑。

以打人来发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而不能用“他还小”之类的话语来为孩子开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既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

你身边有打父母、打老人、打同学的熊孩子吗?如果这样的小孩儿落到你手里,你会怎么教育他呢?欢迎各位跟曦曦妈探讨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U_jgXIBiuFnsJQVPp4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