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岁的小男孩在广场上跑来跑去,一不小心被路边的砖块绊倒,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会怎么做?对孩子发脾气,大吼一通,“我告诉你,以后再到处乱跑,就别出来玩了!我数三下,你自己起来!1、2、3……”
还是无视孩子的感受,“真有那么疼吗?男孩子要勇敢,而且你都这么大了,还哭啊?”
或是用贿赂的手段,“不要哭了,如果你自己站起来,妈妈就给你买棒棒糖!”
也可能用惩罚的手段,“我一直跟你说,让你慢一点,可你就是不听,怎么样,现在摔了吧?你以后还跑不跑?”
以上方法分别代表四种教育类型:控制型、忽视型、贿赂型、惩罚型,这些教育方法正真真切切发生在你或者你的身边,不知道你有没有中招呢?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用这些方法,短时间内效果很好,可长期使用这些方法对孩子真的好吗?缺乏情感引导的教育真的是在帮助孩子吗?
与以上四种方法相比,“情感引导”更加充满关爱,更符合逻辑与人性。儿童教育专家金伯利·布雷恩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理念,并受到教育专家和众多家长的追捧,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情感引导”。
1、传递、辨别与表达情感
情感引导是指向孩子传递情感规则,教会孩子识别情感并正确表达情感。父母教孩子认识各种事物,比如房子、玩具、猫咪等等,却很少教孩子认识情感,比如什么是“开心”,什么是“难过”,什么是“痛苦”,“情感引导”倡导家长教孩子识别各种情绪和情感。识别出情感后,教孩子正确抒发情感同样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还能使孩子学会调节和排解不良情绪。
2、核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帮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未知的世界。
3、本质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父母用手把手地训练、支持和帮助,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父母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受约束、压抑和否定。
“情感引导”重在从“情”出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论如何都会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甚至疏远,只有找到亲子之间“情感引导”缺乏的原因,父母才能对症下药。
1、追求快速问题的速度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追求解决问题的速度,什么方法最快、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少,就用什么方法,这种追求短平快的想法,只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负面影响。
2、继承错误的教育方式
父母继承了长辈的错误教育方法,用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去养育自己的孩子,要么过度溺爱或过度严苛,要么忽视孩子的感受,极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3、忽视情感的作用
父母曾经吃过物质匮乏的苦,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物质供给,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很与孩子进行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物质可以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却无法弥补情感空洞。情感的作用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忽略情感的教育只能养育出冷漠、叛逆、无情的孩子,作为家长,必须加强亲子沟通,做好对孩子的“情感引导”。
三、如何做好对孩子的“情感引导”
1、播种
播种的目的在于提前告知,使孩子有心理准备。特定情况下,父母要提前告知孩子具体要求是什么,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提起给孩子“打预防针”,更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比如文章开头的例子,父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在外面玩耍应该注意什么,分别在决定去广场、出门前、到达广场分三次提醒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记住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雷区。
2、观察判断
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判断孩子的情绪状态。小男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大哭,身体的疼痛、渴望被关注、寻求帮助,都是孩子的需求,孩子最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安慰,而不是训斥、忽视、贿赂与惩罚,此时父母关切的问候,温暖的双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3、聆听
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平等对话。父母应该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视,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当孩子摔倒,父母来到孩子身边蹲下来,问问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听听孩子是心里话,适时给予回应,这是难得的亲子沟通机会。
4、反应情感
父母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而忽略孩子不是成人,因此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5、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面对困难,父母不是要帮孩子解决,而是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试着引导孩子找到摔倒的原因,鼓励孩子说出原因:在马路边玩耍,跑得太快。然后再问问孩子如何避免马路边玩耍,如何避免跑得太快,逐步指导孩子解决摔跤的问题。
养育孩子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学会和掌握的,需要每一位父母用心体会,用力实践,用爱浇灌,愿家长们都能用爱心和智慧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们,你在教育孩子时,使用过“情感引导”的方式吗?把你的经验和建议分享给更多的父母,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