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搞清糖尿病的病理!医生忠告:3个阶段,及早干预,尚能逆转

2020-04-02   大医本草堂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

但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发病时身体通常并无什么明显异样症状。

等到身体不适再去医院确诊,此时糖尿病多半已经恶化到中晚期。

本文,我将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回答,来详细介绍糖尿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一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早期症状?

症状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信号,都可以用发病机理来解释。

因此,想知道糖尿病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症状,我们得先了解糖尿病。

先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尿里面含糖,但它一定表明血糖超标。(尿里含糖,一般都是晚期糖尿病了)

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肠道血管,混入人体交通运输网中。

胰岛β细胞也连接着这个网络,一旦它检测到血糖浓度上升,便会立即派出胰岛素这个交管协警队,

强迫血糖快速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中,从而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人体控制血糖的核心过程。

通常,胰岛β细胞会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也会老老实实听胰岛素的话,及时吸纳葡萄糖,让血糖稳控在合理区间。但如果上述过程异常,则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总的来看,糖尿病通常会按照以下3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阶段:β细胞正常,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抵抗胰岛素。

不再听它指挥,吸纳多余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中,引起血糖升高。

为什么它们会不听话?

因为它们都装不下了,仓库都爆满了!让你去当仓库管理员,你也会撂挑子。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肝脏脂肪多(脂肪肝)、肌肉量少、脂肪细胞都爆满。

于是,胰岛β细胞会满负荷运转,分泌几倍、十几倍的胰岛素。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高胰岛素血症。

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糖多半还处于正常范围,或者仅轻微偏高,患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

您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

在这里我要提醒您,第一阶段是可逆的。如果您错过了,就得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减肥。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如果第一阶段迟迟得不到缓解,β细胞终有一天会累瘫。

此时,即便它已经监测到血糖超标,也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自然而然就增高了。

血糖高了会有什么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三多一少

多饮:血糖高了,向身体发出口渴信号;多食:血糖无法进入能耗部位,向身体发出饥饿信号;多尿:水喝多了,尿就多了;一少:体重减少,血糖无法进入身体,吃的再多也没用。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促分泌剂会让残余的β细胞提升生产效率,胰岛素增敏剂是让得来不易的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为零

到了这一阶段,β细胞已经完全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得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好比是本次疫情,本地医疗团队因患者太多而崩溃,国家只有增派力量整建制接管才能运营。

到了第三阶段,症状就不单单是高血糖所引起的三多一少了。此时,患者通常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将会为您详细讲解。

第二个问题: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第一类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间接危害

血液里面长期滞留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血管相关细胞、蛋白发生糖化,损害微血管。

最容易受损的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肾脏。

这两个部位里都密布微血管,一旦它们出现病变,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此外,滞留的葡萄糖还可能变成糖基化终末期产物。

这是一种类似于有害胆固醇的物质,极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如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等。

第二类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直接危害

神经细胞在体内负责传递电信号,但如果长期泡在"毒糖浆"里,它们的传递功能就会受阻。

患者容易会出现皮肤刺痛、发麻、踩在云朵、无知觉等异常症状。

此外,胃部的植物神经也容易被毒害,导致我们的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胃轻瘫问题。

讲述完上述两大类并发症之后,我们最后再解释一下糖尿病足。它的本质是感染坏死:

一方面患者脚部感觉异常,容易出现伤口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患者足部体液糖分高,容易滋生细菌最后,足部血管运输能力下降,免疫部队难以运输过去这会导致什么局面?细菌攻城拔寨,我们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得截肢保命。

第三个问题:我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运动是很好的“降糖药”

合理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消耗体内过剩的血糖,还能改善人体内环境,控制体重,增加肌肉,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但运动时间和方法一定要掌握好,避免南辕北辙。

已经退休的糖友可以选择饭后30-60分钟去跳跳广场舞、太极拳,上班族可以选择快步走或在办公室敲打胆经(大腿两侧的经络),每周可以进行两次力量训练,增强体质,切忌空腹运动,大量运动时带点糖果或零食防止低血糖。

更多关于糖尿病的养生调理妙招,小编推荐你好好看看这门课——《名医亲授:47个糖尿病防治妙招》

原价99元,粉丝限时特惠59元,一经购买,永久回看!

点击下方免费试看课程



糖尿病的那些事情一次讲清楚!

糖尿病的常见疑惑+误区+防治妙招

这个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杨晓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丁毅主任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锋主讲的,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值得信赖。你的担忧和疑惑,他能提供科学详细的解答,以及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指南。

杨晓辉主任,有着丰富的治疗糖尿病经验,听他细细剖析“糖尿病”的秘密,你将轻松走出糖尿病普通人常犯的高频误区,避开多数人难以察觉的坑,少花冤枉钱。。

看完这些课,不仅能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方案以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等诸多问题,让你摆脱焦虑。

还能明白糖尿病足、糖尿病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血糖高分别有哪些表现,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给出了对应的详细可操作的糖尿病防治技巧(吃、睡、补、按),以及对应的药物。

课程大纲


男女都适用,三大名医亲授,每天只花几分钟

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能患糖尿病,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觉得尴尬,甚至觉得自卑,总感觉抬不起头来,内心别扭......

这时,你可以选择在家先听听医生怎么说,戴上耳机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课程,很私密。

只要在零碎的时间,花个几分钟就好,每天了解1个糖尿病小知识,防治糖尿病很轻松!

科学、靠谱、值得看,名医亲授,在家就能获得专家建议

最省心、靠谱的做法还是听听医生的建议。


现实中,很多人会问朋友,结果对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也有人会自己去网上查,然而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分辨网上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结果一不小心就错信偏方,没效果还伤身。

可很多人要么没时间去医院,要么每次去都是“排队2小时,看病5分钟”,很多疑惑都还没来得及问,就让回来了。

而这门课,就能解决你关于糖尿病的各种疑惑,怀疑自己糖尿病,想防治糖尿病,都适合看这个课。

无论最终的糖尿病分型如何,初始治疗目标均应针对纠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一旦恢复机体代谢平衡并获得口服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胰岛自身抗体结果等临床资料,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精准选择合适的临床实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糖尿病诊疗的误区依然存在,我们应该擦亮双眼,选择合理的试验监控血糖,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珍爱生命,不做“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