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正在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时,南亚的土地上面临着另一场严峻的挑战。
它的名字叫蝗虫。
不过,中国人对蝗灾其实并不陌生。
史料记载,蝗灾是中国的常客,秦汉时期,平均八年多就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3.5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元代则变为1.6年发生一次。到明清时期,2.8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
《中国历朝天灾人祸表》里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257次蝗灾。而且蝗灾往往紧随着旱灾之后发生。因为旱灾之后,河床裸露,给蝗虫提供了很好的产卵场所。
而这些小小虫子振动翅膀,往往还能改变历史。
唐朝的末年,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蝗灾。
蝗虫从山东而起,沿黄河而上,直奔帝国的中心长安。当时的小皇帝唐僖宗问起蝗虫,下面的大臣哄骗他:蝗虫来是来了,但它们没有进长安城,在城外抱枝而死。
而此时,蝗虫引发的饥荒正在山东蔓延,没有了生路的饥民开始揭杆起义,压垮大唐的黄巢义军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中国的史书中,还记载有一种啃食人肉的蝗虫,明朝崇祯年间,河南爆发蝗灾,蝗虫如猛雨毒箭一般冲进城内,仅仅一刻的功夫就将一个孩子咬成白骨。开封府的城门都被蝗虫堵住,最后不得不调用火炮轰开城门。
所以,蝗灾跟旱灾、水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听不蝗虫的消息,以前隔三差五就要涮存在感的蝗灾为什么不再出现了呢?
这就要说到新中国以后的治蝗工作。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人:马世骏。
马世骏是山东兖州市人,1937年毕业于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后又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
到了1951年,他毅然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祖国。当时国家交给他一个二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地上彻底消灭蝗灾。
马世骏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他走遍了中国蝗灾多发地带。在洪泽湖边,微山湖上,黄海沿海、黄河沿岸等建立起实验室。
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马老才发现了中国蝗灾发生的原因。
中国蝗灾之所以频发,是因为中国水旱灾往往相间发生,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及贫穷落后也让蝗灾一旦发生时就手足无措。
在这些科学的研究基础上,马世骏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综合性策略,一举使肆虐中国数千年的蝗灾得到了根治。
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传承,是因为中国被一些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现在蝗虫抵达南亚,我们还能抱着比较轻闲的调侃,蝗虫来了是油炸好还是清蒸好。就是因为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