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中国火箭之王与核潜艇之父

2019-07-22   人民出版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现已成为继美国后的第二大世界经济体,军事实力也名列前茅。中国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一大批伟人做出的卓越贡献。今天介绍的两位人物,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

科技报国,不忘振兴中华之志

有人说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他曾说:“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同年10月赴美留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准备归国,直到1955年才完成艰难的归国路;1958年正式入党。

1923年,钱学森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回忆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一个问题压在心上,就是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振兴中华。”

当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知道中国急需科技方面的人才建设祖国时,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回国。

美国政府得知此事后,在港口拦下了准备回国的钱学森及其家人,将他监禁在一个海岛上。钱学森一个月内暴瘦几十斤,身心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即便如此,钱学森想要回国的脚步仍未就此停住,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和帮助下,于1955年才完成了他的艰难归国之路。

回国后,钱学森即刻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钱学森一生不忘“振兴中华”的诺言,他用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一生研制核潜艇,归家已是花甲年

黄旭华,1926年生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早在七七事变发生后,黄旭华就意识到,只有用最先进的科学,造最强大的武器,才能捍卫中国的尊严,所以后来他上了上海交大造船系。

1957年,党中央根据聂荣臻元帅前瞻性的建议决定要搞核潜艇,黄旭华被选中参研。接到组织的紧急调动,当时黄旭华只得写信简单告诉母亲,自己以后不能常回家了。自此,黄旭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从那时起至1988年的30年间,他从未回过老家,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里人,黄旭华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他的父亲直到去世都没再见到他,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兄弟姐妹埋怨他是“不孝子”;老母亲也不知他的去向。

而这30年,他一直都在研制核潜艇。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中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一如黄旭华最初的宏愿,中国有了重武器,哪国要来侵犯都得掂量掂量。这份工作不仅保密性高,而且危险性高,尤其是研制最后阶段的深潜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面积就要承受一吨多海水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艇废人亡的后果。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时,黄旭华以62岁高龄坚持和乘试人员一起下海,他说:“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结束了这次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回广东海丰探视了老母。黄旭华当年离家的时候32岁,而这时的他已经62岁了,双鬓染上了白发;他的老母亲等了30年,盼了30年,母子再见面已经95岁高龄了。当有人问及黄旭华“忠孝是不是不能两全”,他回答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后相继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

点赞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