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探索 | 是什么推进人类五千年的文明?这三本书告诉你

2019-09-13   柒舟说

我自幼喜读历史,小时候喜欢看各种精彩绝伦的历史故事,那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或悲歌常令我唏嘘不已。

内心也常常升起这样的疑问:

如果秦国没有商鞅变法,或是荆轲刺秦成功,

--中国是否还会形成统一的大帝国?

如果清政府没有启用袁世凯训练新军,或是辛亥革命没打响那偶然的第一枪,

--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

如果滑铁卢战役中,普鲁士军队没有及时赶到,拿破仑获得最终胜利,

--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人类的历史似乎总是由一些黑天鹅事件决定走向的。

后来,我逐步开始思考历史中的规律:

为什么在远古时代,在世界各地几乎完全隔绝的情况下,一两千年内陆续产生的文明,其形态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什么各文明的发展都会产生宗教,为什么宗教大多是从多神教逐步发展为一神教?

为什么各个文明都会逐步发展出贵族制及分封制度?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定有某些因素是作为规律存在,这些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走向。

对影响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存在很多种假说,如:制度决定论、地缘决定论,甚至于气候决定论,每一种假说在逻辑上都有合理的地方,但又并不全面,应该说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制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的演进,是这些因素中很重要的。这个探索和认知的过程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基线,而人类制度和各种历史事件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个基线振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振动的振幅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说科学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对于历史的很多疑问,都能从科学的发展史中找到答案。

01-人类的发展,是物质的革命

人类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发展,也是“物”的发展,从中国瓷器、到印刷术、到西方绘画发展的故事,看似无声无息,却对人类文明带来巨大影响。

这些“物”的发明不胜枚举,推动人类不断前进:

中国的瓷器在当时的世界各国,是高贵和品位的象征。

中国创新的耕地方式,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

抗生素的发明治愈了困扰人类几万年的顽疾,将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5岁提高到了60岁。

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铁路的发展与普及,极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里给大家推荐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豆瓣评分:9.5,严格来说,《文明之光》不是一本仅仅专注于科学史的书,而是一套全面讲解人类文明史的巨著。内容包含科学、文化、政治和艺术等诸多方面。推荐这本书,很大程度是源于对作者吴军博士的偏爱。知道吴军是从《浪潮之巅》开始,那是一本讲述信息化发展史的书,也很经典。

吴军博士在这本书并没有完全按传统的编年体来写,也不是纪传体那样一个一个专题的去介绍,本书的行文是沿着文明发展的逻辑而一步步行进的。全书透着智慧的光芒,也完美的展现了他极强的逻辑架构能力。

书中内容涵盖广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清晰易懂的逻辑,讲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因果脉络。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政治如何推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行,科技是如何影响国家和王朝的迭代,文化又是如何促进民族的交融,以及这三者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人类跌宕起伏的五千年历史。

吴军博士在序言里面说:

“在为《文明之光》选择题材时,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虽然有时可能会提上一两句,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

作者在写此书时把视角拉的很远,这样就会有宽阔的视野。在这个视野下,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变得不那么重要和清晰,而清晰的是文明史的脉络和逻辑

他还在引言中写道:

“如果我们把地球的年龄缩短成一年,那么人类则出现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最后半个小时……….从大约3万年前开始,现代的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人,大约发生在12月31日23点56分。要再过两万多年,人类的文明才真正开始,这已经是一年最后的一分钟了。”

这段话也是这本书的写照,吴军博士把人类浩瀚的文明史浓缩到了几十万字的书中,而你在短短的几天或几周的阅读中,就能伴随着作者畅游完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02-人类的发展,是科学的革命

关于科学的革命,我常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科学的发展是发现的过程,还是创造的过程?


我认为,科学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不同于人或自然界的新事物。科学既不是单一自然界的客观反映,也不是人类主观意识的涌现。它是人类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二元的,是多维度的,是共同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类常自恃清高,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但不得不承认,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作为局部,我们很难认知整体。同时,任何认知实验都是个体的试探,逐步使认识不断地深化,而无法看到世界的全貌。最后,人类和自然界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趋势没有尽头。所以,人类的认知探索,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推演的过程,而永远不可能触摸到边界,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豆瓣评分:8.5

吴国盛,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北大地球物理系本科,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他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的学识,造就了这本书的特点:将人类对世界探索的过程,融入到了历史时代背景中。

在这本书里,既有严谨的历史观,又有学科领域的深入描述;既有理性客观科学的分析,又不缺乏激情挥洒的描写;既有对于历史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又有科学发现和认知过程的精细的刻画。这是一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为一体的著作。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向我鼎力推荐此书,那时网络购书还不盛行,我就到书店去买。当看到是本厚厚的600多页,字体和排版非常细密的书时,感到有点犹豫。但朋友推荐的盛情难却,就买下来了。时隔几天,朋友又约我见面,我才想起来书买回来一直没看,万一朋友问起来,如何答复?临时抱佛脚,赶紧打开翻一下,稍微了解一点至少对朋友有个交待。没曾想一开始看就没停下来,一直看到半夜。

读过这本书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了方舟子的一篇文章,指出书中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并称这部书是一部“伤痕累累”的科普名著。我也做过一些求证,他提的问题有的确实存在,而有的则有吹毛求疵之嫌。我认为,作为一本近96万字,涵盖近5千年历史的著作,内容横跨各个科学领域,有一些错误,或对一些学科理解不够精准,是可以接受与谅解。


03-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犯错中革命

科学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发现自然现象尝试理解总结抽象出理论

科学理论是不能离开实际独立存在的,如果发现了与理论相悖的证据,那么理论就会被后来的科学家推翻。可以说,科学史是一部由“正确”与“错误”,“成功”和“失败”共同交织的历史。

科学从来都没有固有模式,是人类一点点创造,演进的过程。在科学家们提出理论的过程中,有时正确,有时错误,有些理论也在不断演进中被纠正、扩充及完善,科学就这样在不断纠错中前进,这种用于创新的批判性精神,才是科学发展的精神与动力,是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工具。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科学理论很神秘,高不可攀,心怀仰望,觉得这就是牛人发现的真理,不容置疑,无可辩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问题越来越深刻,成熟,站在整个历史的长河去看科技的发展,突然发现,很多理论,甚至在当时人看来颠不可破的真理,但是,随着人类不断探索,都逐一被后来者推翻,被打脸,有些真理甚至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

从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的理论,认为物体运动是有某种力推动,之后被牛顿推翻。还有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等等。我们会永远记得,像布鲁诺这样勇敢捍卫真理的无畏战士,他是真理的殉葬者,他坚决捍卫真理的精神,令人敬佩。

乔尔丹诺.布鲁诺

艾萨克·牛顿:物理学家、数学家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科学的旅程》[美]雷·斯潘根贝格 / [美]戴安娜·莫泽 著,豆瓣评分:9.5


看过《科学的历程》和《文明之光》后,我曾以为自己无需再看科学史的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科学的旅程》,开始只想买来和前两部对比,看看美国人写科学史,视角和写作方法有哪些不同。到手后,稍微翻看了一下,发现这本是一部更纯粹的科学史著作。

此书中,作者并不致力于建立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并没有讲任何科学之外的事情,仅仅是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讲清楚,讲明白而已。所以,本书的逻辑和线索非常清晰,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将看似枯燥的科学史讲得生动有趣。同时,书中配有大量的精美图画,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出科学的真实性。

同时,书中提倡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当前科学教育中最缺乏的是“批判性思维”训练,而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需要明晰而又具批判性的思考能力,以及把科学方法和原理恰当运用到我们时代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一直坚信,时刻保持好奇心,时刻具有批判精神,也是每个人自我成长的关键。

总结起来,如果关于科学史,你只想读一本书,我无法从优劣上给出排序,我只能说:从可读性和趣味性上来看,《文明之光》最高,《文明之光》中也蕴含了最丰富和最全面的知识量;从思想性上讲,《科学的历程》最深,其书中的科学内容也讲得更为深入;最后,《科学的旅程》专注于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相关的内容,科普性更强,读起来也更轻松,适合枕边阅读。

科学的发展到今天,还仅是开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共同加油,去发现去创造更美的未来!

-End-

【作者简介】

工科硕士,前美团高级产品经理,其设计的产品曾获八十多项国家专利,深耕互联网多年。

现知识创业者,作者。职业咨询顾问。

健身达人,资深长跑者,坚持长跑17年。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大家如果觉得我这篇文章不错,请帮忙转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