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认真读完一本书了?你读过的书有多少帮你建立知识体系?
分享几个我和我朋友的读书方法,帮你七天看完十本书,而且不是囫囵吞枣,是有思考有输出,记忆深刻。
01
关于读书几个误解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每次分享干货前,先改变观念,修正底层逻辑。
1. 读书是乐趣,是输入,不是负累。
很多人认为,看书是学习,看娱乐节目或泡沫剧是休息。
其实,读书是更好的休息方式,还能提升认知和思维能力,很多精神层面的乐趣只有达到一定认知高度才能获得。
而看完电视,往往伴随更大的空虚与负罪感,且无思考无输出,娱乐节目或泡沫剧看多了会变笨。看书却能不断训练思维深度和广度。
我曾写过一篇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在此不赘述。
2. 不必记住所有信息,只获取有用信息。
之前带团队时,很喜欢组织成员定期做读书分享,发现不少人读书却不思考,分享的PPT往往面面俱到罗列所有章节。
看书一定要有逻辑脉络和思考,思考后输出的才是你的。读书分享时,哪点最启发你,或帮你扩展了知识体系的哪个分支,分享那点即可。
很多畅销书往往全书一个观点,你只要理解并输出一个逻辑,方法或启发即可。
3. 记忆点越丰富,链接越多,记忆越深刻。
同我讲过的背英语单词一样,不求读一本书记住多少内容,要多建立记忆点链接的交叉矩阵,反复强化。
每本书会在你脑海中会留下一些记忆点。当你读另一本同题材的书时,你脑中的记忆点会被激活,建立链接,强化记忆。
4. 养成输出习惯,有“输入”必“输出”。
有价值的书,要输出读书笔记,经过你思考输出的部分,才能扩充到你个人的知识体系。后续我会专门讲解如何做读书笔记。
不刻意追求多或快,留在脑中的才是你的。
有人读书喜欢打卡,若为培养个人读书习惯是好事,但这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人一聊到学英语,就拿手机给我看他坚持打卡XX天的记录,却依然不敢开口说英语。
不要混淆手段和目的,把手段当结果。
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读书本身。你读过的书会体现在你的格局,视野,谈吐等方面。
02
读书快不是“看”得快
读书快是建立在阅读量大的基础上,而不是看得快,追求眼球移动速度意义不大。看得再快,没思考没领悟等于没看,还不如多跑跑步。
读得快是基于你拥有了相关知识。若内容对你而言都很陌生,自然读的慢;若你读的80%的知识都了解,自然轻松,一目十行,只需重点关注那20%的知识即可。
1. 看书越快,时间越完整,记忆越深刻。
读一本书的战线拉得不要过长,会影响理解的逻辑惯性和记忆,很难把握脉络。有粉丝说,他一本书得看一年,这种方式不可取。
分多次阅读也会降低效率。比如一本书你需要读5天,那么,你实际每日并不是看五分之一,而是会前后重复,有时看后面忘前面,每日阅读量是高于五分之一。
2. 书籍种类及看书时长分析。
1)小说类:一个晚上,五六个小时。
我大概一晚上或一下午能看完一部。中学时看《飘》、《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这类大部头的名著,是连着两天两夜看完。读小说,就尽情享受小说的世界,一气呵成。
顺便说一句,名著和畅销书价值不同。前者是传世佳作,后者看完即可,我一般不珍藏,会定期清理。
我更偏好电子书,既便于随身携带,还能节省树木,畅销书就躺在kindle就够了。
2)理论类,教材类:通常一周以上。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本书之间,涉及到同一个知识点,重复较多,选一本权威书籍系统学习,其他书快速扫读补充。
3)科普类:两到三天。
4)历史类:三到五天。
有些历史书是讲框架,内容宽泛而浅显,如《XX简史》;有些是基于某个较短的时间跨度,描述故事,如《午夜将至》。
建议先选择简史类书籍,建立历史框架和脉络。对历史有一定认知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节点故事类书籍。
5)畅销书:一到两个小时。
观点型的畅销书,通常前面是各角度论证,末尾是观点,也就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前面跳读或扫读,或者先读末尾观点或结论。
03
如何才能看书快?
读书速度,记忆力都可通过训练,不断提升。
有以下几个方法提升阅读速度:
1. 确定主题,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主题或同一个作者进行阅读。
比如,你想了解英国史,那么,一周内或两周内,你就只围绕英国史选几本书阅读。
每本书之间有重叠,也有关联,当你看完第一本后,再看同类型的书时,很多信息会在脑中加强,会互相印证,建立链接,不断加强记忆。
记忆是个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进而知识面半径越来越大。
或者你想读余华,这周就围绕这个作者,由最近的时间往前阅读。
同一个作者,你面对熟悉的写作风格,用词,故事背景,读起来会很快,而这个作者随着阅历的提升,格局,观点也会迭代,所以,建议从最近时间往前逆序读。
2. 读书前先看目录,先了解逻辑脉络,再阅读。
目录体现了书的逻辑,是判断书籍好坏的关键。
我每次出书签合同前,出版社要求发目录和一个章节,以此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可见目录对一本书的重要性。
同样,当读完整本书后,你输出的读书笔记,也是抽取逻辑。我喜欢用脑图呈现,非常方便,后续会专门介绍工具及方法。
3. 保证阅读的连贯性。
读书过程要紧跟作者的思路和逻辑,不要停下做笔记,多次打断会影响思维逻辑的连贯性,影响理解。
看纸质书时,可在重要节点贴空白标签定位,方便后续输出笔记。
读完整本书后,闭卷输出这本书的脑图。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中绘制脑图的程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