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们在《语文变难了,名著成考点,北京四中名师教娃“有章法”地读透名著!》一文中,已经介绍过了“如何阅读一本名著”,今天则要好好说说到底“什么样的名著更值得孩子阅读”。
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建议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而阅读能力、阅读品味的养成,则依赖于精品书籍的选择——正如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更美味、更健康的食物。读书也是这样,若读了一些糟糕的书籍,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
今天,我们推荐这套的“盛宴”——《世界文学经典名译文库》(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版),就是专门针对中小学孩子打造的深度阅读系列,共精选了8本经典,每一本都是世界殿堂级的作品。
《海底两万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列那狐的故事》
《鲁滨孙漂流记》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契科夫短篇小说精选》
《童年》
《瓦尔登湖》
“作家们的作家”的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即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可以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比如,你一定记得小时候偷看父亲的武侠小说,痴迷于金庸古龙构建的武侠世界,江湖儿女的荡气回肠;会合上《三国演义》后无数次追问自己: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更忘不了第一次翻开《红楼梦》,立马陷入谁是谁的妹妹,谁是谁的亲戚,跟不上节奏的迷茫。
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阅读好书就是不断体验、创造、探索的过程。那些经过岁月检阅、经久不衰的经典,是凝聚了崇高智慧的宝藏,不仅能开阔眼界,提升思辨能力,还可以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
名著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通过书籍认识更丰富的灵魂,更广阔的世界——时代、阶级、偏见、自我、大义、爱情、家庭、自然、未来——那些父母们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解释的人性、情感等话题,伟大的作者们早已通过书籍,给出了参考答案。
而现在的趋势是,名著不仅“值得看”,而且“必须看”了。
为什么特别选择这八本名着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是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的书籍。
众所周知,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部编版教材的变化和难点之一就是给出了大量的指定阅读书目,相应的考试与评价也将以此为基准。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以后所有科目都将考查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
如今,名著阅读的考查不再是简单地考查作者以及代表作,而是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全面理解,能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清晰地知道书中重点章节的剧情,人物关系,以及重点人物的特点等等。
如2018年河南、河北、天津中考——
2018年北京高考——
于是,2018年苏州中考语文结束,有媒体做了调查——
在教改的趋势下,家长和孩子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以前认为水到渠成的语文学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竟然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没有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没有日积月累的阅读水平,没有浩瀚书海熏陶的文学素养,就没有考试的“水到渠成”,更别提能在高考中写出关注时代与社会发展、极具家国情怀的高分作文。
2018高考作文
得阅读者得语文已是共识,而在今后的升学考试中,几乎所有科目都将考验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9高考数学
用考试的方式“倒逼”孩子主动深入阅读,是现实且可行的。但作为家长,更要看到名著阅读有应试外,更深层次的益处。这些经过专家学者精挑细选最终成为考题的名著,是经过层层论证的最适宜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无论从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还是写作技巧、方式,都给予这个年龄段孩子难得的精神养分。
推荐这八本书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全译本,即未删改一字一句,将原作者的心血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
为什么要阅读完整的、没有删减的全译本?很简单,考试要求阅读全文。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曾强调:
2019年秋季,全国推行的部编版教材,将以“阅读整本书”作为改革要点,深度阅读将成为今后中高考考察的重点。
以上中高考真题,也十分直观地表明了,仅仅读名著精选或精简版,已无法适应目前教材与考试的要求了。必须要深度阅读,让孩子沉浸到一本书里,通过完整的阅读,形成深度思考。
所以,我们不推荐阅读删减版、编译版、青少年版甚至改写版的名著。这些看似简化的版本,将原本完整的内容零碎地拼接起来,反而不利于孩子全面理解书籍,更难以从中吸收原作者的思想精髓,从而无法提炼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最后误导了孩子。
《童年》里,用一整段的细节描写“新院子”
我们认为,译者的水准,决定了名著的水准。
这套书,集结了中国国宝级的老翻译家,他们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翻译的最高水准。这个由获得“傅雷翻译出版奖”的郑克鲁老先生作为翻译总统筹的“泰斗级翻译天团”,囊括“翻译文化终身奖”的李文俊,李辉凡、唐荫荪、朱碧恒、罗新璋、郭家申、苏福忠等中国翻译届的权威,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2岁。
也只有来自这些翻译国手“信、达、雅”的完美译作,才能为孩子带来最完美的阅读体验。
建国初期,邓小平爷爷钦点并接见的第一批老翻译家,是他们将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首次引到中国来。他们是这些外国文学幕后的英雄;目前他们已经平均年龄82岁。因此,他们这套全译本,甚至可以读完后好好珍藏起来。
郑克鲁老先生的翻译手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故事吸引人外,其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也是无可替代的。
有时,孩子不爱看名著,不是因为名著本身看不懂,而是由于翻译之后读起来生涩拗口,孩子不感兴趣。
这就要求真正具有文学底蕴和翻译专业功底的译者,将原著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帮助其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阅读品味与鉴赏能力。
如《海底两万里》的这段开场白,自然流畅,引人入胜。更难得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没有那种英文腔调,反而富有中国文字的韵律美:
“且不说流言蜚语使港口居民激动,令大陆公众精神兴奋不已,就连以航海为生的人也不同寻常地啧啧称奇。”
——郑克鲁 译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的翻译,则重现了欧亨利幽默诙谐的语调,巧妙地借助一些叹词,展现了专属于欧亨利的美国式独特表达:
“可是我对你的爱有多少,那是无人数得清的呀。”
——李文俊 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使用了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令人动容:
“我的目光会崇敬地停留在读过的那些凸版盲文书上,但它会更加如饥似渴地对视力健全的人所看的书籍感兴趣。因为在我生活的漫漫长夜里,我读过的书和别人为我读过的书堆砌成了一座耀眼的灯塔,为我指明了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最深的航道。”
——朱碧恒 译
在《列那狐的故事》中,译者罗新璋“喜出望外,交颈磨鬓”,“格外热络”,“疏散疏散筋骨,活动活动身子”,“主随客便”,这几个词的运用,真是秒到极点!它们让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读起来生动易懂,更重要的是完全感觉不到翻译的生硬感,孩子们一被文字吸引就能全情投入阅读中去:
如此专业、到位翻译,完美还原作者本意,让孩子读到原汁原味的经典。相信孩子在阅读中一定会被文学底蕴和文学魅力深深吸引,爱上深度阅读。
这套产品中的每一本书都仅由一名,最多两位译者完成。一本世界经典,译者最好为独立一人,或者亲密的两人组合(比如夫妻档、姐妹档、挚友档)。因为,翻译和创作这件事,都不太适合“群口相声”,当看到多人合译或署名“某某工作室”的,建议慎选。
音频这个东西,对学习者来讲可以算的上是最实用的发明了——解放双手+灵活运用碎片化时间。这套书的惊喜之处就是增加了“有声朗读”的音频部分。
每本书都包含两个音频,分为导读和精华版朗读两个板块。扫面页内二维码,就可获得长达240分钟的有声读物,随时都可以收听。
乘车、课间或洗漱,名著的音频都可以帮助孩子主动为自己营造阅读氛围,不受时空拘束高效利用零碎的阅读时间。
音频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与书籍同步进行精读与泛读。
同时打开音频与书本,在娓娓道来中跟读名著,在适宜自己的节奏中,展开阅读。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还可以多听多看,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名都比较难记,要是遇到人物众多的名著,刚开始读的时候难免混淆。比如《傲慢与偏见》中,爸爸妈妈、五个女儿,还有各种亲戚、好友,每个人物都还有自己复杂的感情线……无论谁来读,想要一次性把各人物对号入座,都很难。
因而这套书有一个很实用且巧妙的设计——每本书都配套了人物关系思维导图。
这些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孩子可以边看边对比,能很快地抓住名著的主线,理解情节和脉络,读起来就容易很多了。
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性格特点进行了还原,非常形象。孩子们可以迅速抓到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书中重要的线索、结构,理解记忆更深刻。
书中的总序和译序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还可以更全面了解名著背后的人文知识,也是课堂的补充。
在书中,有许多详细注释和专有名词的详细说明,能够帮助孩子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所以,这是一套非常走心的书,像是手把手地帮助孩子逐字逐句读懂经典名著。
这八部经典文学名著,散发着不同的文学魅力,能够一次性带领孩子领略不同文学题材、体裁和文风。
这套书中蕴涵的时代背景浓厚,主题包罗万象,从世界与自然,到社会与人类,涉及阶级、理想、生命、信仰、进取等深度话题,不仅囊括我们想让孩子了解和拥有的所有可贵品质,还能给予孩子思想的启迪与深层次的文学熏陶,从一本好书中看世界百态,洞察人性。
而这些思考,可能恰好是我们作为父母难以给出“正确答案”的,徜徉于书海之中,孩子们或许能有灵光一闪的领悟。
1. 《海底两万里》: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本书事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在海洋深处旅行探险的故事,是作者毕生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科幻文学的代表。
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懂得珍惜幸福与美好
这本书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获得美国公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海伦·凯勒的代表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描绘自己假定获得三天视力,所见到的光明世界和所体验到的精神愉悦,是一部让孩子珍惜当下的幸福、培养坚毅品质的作品。
3. 《列那狐的故事》:明白人生智慧
这本书是中世纪著名的法国女作家:玛特·艾·季罗夫人的代表作之一,比肩《伊索寓言》的一本寓言体小说。从 15 世纪畅销至今,几乎每个欧洲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阅读过。
这本书让孩子懂得人的强大,不在于权势、地位,而在于智慧。
4. 《鲁滨孙漂流记》:带给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是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讲述了了主人公鲁滨孙,在一个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非凡经历,被世人誉为航海探险小说的先驱,一部可以从小读到老的“勇气之书”。
5.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在微笑中引发人生的思考
这本书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收录了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叶》等,每一篇都能给孩子深深的思考。
6.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培养思辨力
这本书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托尔斯坦盛赞“无与伦比的艺术家”契科夫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收录了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万卡》、《一个官员之死》等,是俄国小说巨匠短篇小说的代表。
7. 《童年》:永不言弃
这本书是五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讲述了高尔基青少年的生活经历,被视为苏俄自传文学的里程碑,还被《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精选为十部经典长篇名著之一。
8. 《瓦尔登湖》:重视内心感受
这本书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之一。被《美国遗产》杂志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格的书”榜首,清华大学新生更是人手一本。
书中讲述了作者独居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与《圣经》一同被评为“塑造读者的 25 本书”。
这套书会是孩子成长之路上最别致的礼物;不仅是因为它内涵的深度,而且是因为它设计的精致。书的封面,采用了剪影设计,书中的内涵仿佛通过剪影散发出来。
纸质和色度一样轻柔,环保又健康。
另外,本套产品为大家准备了独家赠品:环保布艺袋和布艺包书皮。
除本次重点推荐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译文库》(部编版)这套书籍外,还可以为孩子选择购买《世界文学经典名译文库》(悦读版),作为名著的衍生阅读。
《畅销版》包括:《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茶花女》、《红与黑》、《双城记》、《高老头》、《罗生门》八本名著,同样也是专为中小学生打造的阅读书目。
除书目不一外,两套书的出版社、翻译团队、装帧设计、配套产品等完全一致。
在消化了《部编版》八本名著的精华后,《畅销版》的名著会带领孩子去到一个更具深度的文学世界。
哈佛大学前校长洛厄尔曾说过:“每个受教育的人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要懂得很多。让学生养成大量的课外阅读习惯,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取得实效的原因”。
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因而,阅读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阅读不是靠“刷题”就能短期提升的能力,而是一个浸染与积累的过程。
0-6岁是阅读的黄金阶段,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越早越好。由一本本优质名著堆砌的家庭图书馆、日积月累的阅读能力、耳濡目染的文学涵养,都足以使孩子受益终生。
因此,在家中囤一些适合孩子阅读水准,甚至稍有难度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我们自己小时候爱偷看父母的书一样,虽常有疑惑,但始终觉得十分有趣,第一遍或许不知所云,第二遍就有新的领悟,第三遍彷佛能稍稍走进作者的内心……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会在什么时候拿起一本书,钻进去就再也放不下;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是他们真正“准备好”开启深度阅读,而正是从书柜随手抽出的那本书,无意间产生了影响孩子整个人生的思考。
关于阅读,我们还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提升阅读能力这是一项宏伟的训练,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所有小阅读者们必须记住三件事:
第一,阅读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
第二,提高阅读能力,是一生需要磨练的能力。
第三,只有多阅读,才能稳定提高阅读能力,不然阅读能力会自动降低。
最后,以译者郑克鲁先生为本套书题写的寄语,与大家共勉。
团品1:《世界文学经典名译文库》部统编 全8册 (赠帆布袋)
团购价:108元包邮 原价:202.6元
团品2:《世界文学经典名译文库》畅销版 全8册 (赠书皮+帆布袋)
团购价:128元包邮 原价:299.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