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一部叫做“零零后”的纪录片很火,这部纪录片只有5集,却有着非常罕见的耐心
主角是几个“00后”出生的孩子,从孩子们上幼儿园,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这个纪录片所有的主人公,都来自一个叫做“芭学园”的幼儿园)
人的一生,并没有太多个十年,每一个十年都是成长中相当重要的经历。不管未来变化如何,教育孩子都有着共同的规律,这群孩子在10年中的成长轨迹,以及孩子的父母所面临的挣扎与选择,相信都能引起为人父母者的共鸣,同时,也留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和思考。
01、《爱的方程式》
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怎样改变了一个活泼的孩子?
第一集的小主人公是个叫锡坤的孩子
小时候的锡坤是个典型的淘气包,会把老师摆放很整齐的玩具弄乱,会把玩具球和小朋友的鞋子扔到比自己还高的垃圾桶里,在家里也不闲着,会把挂面放在盆里点燃,还要往盆里加盐加水,把厨房弄得凌乱无比。
面对锡坤的种种“捣乱”行为,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尊重和理解,这是孩子对空间正常的探索,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正常探索。
甚至专门为锡坤留出了一段时间,让他尽情地弄乱玩具,再跟锡坤一起把玩具收好。
妈妈也表示理解,认为孩子是属猴的。只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要暴跳如雷,孩子以后都会慢慢发展好。
看起来锡坤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充满尊重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锡坤的眼神中,最常流露出来的是迷茫,以及一种无助无力的感觉。
纪录片真实地记录着:在锡坤成长的这十年中,只能看到母亲在为孩子殚精竭虑地考虑,却看不到孩子父亲的任何参与。
唯一提到孩子父亲的时候,是锡坤妈妈说为了照顾锡坤辞职,还为了给锡坤更好的就学条件,与锡坤爸爸两地分居。
这十年,锡坤的变化很大。他不再那样调皮闯祸,也不再如儿时般无所畏惧。
他总是表现出需要母亲的帮助;又会在母亲因为想帮助他而殷切嘱咐的时候,表现得有些沉默和不耐烦。
锡坤妈妈在采访中说:有一种说法是要做60分妈妈,不要做70分、80分,不要去做得太完美。
可是我一开始就想要做完美妈妈,结果就出了事。我操心太多了,但是我即便知道这样,还是怀着一种爱心,来做妈妈。
锡坤妈妈还有些失落地说:“我不知道自己做妈妈是否及格,不敢给自己太高的分数。”
这十年,她为锡坤的付出,为锡坤每走一步而做的努力,谁能说她不是好妈妈呢?
她只是太过焦虑,太过操心,每天为孩子的各种细节担心,不停地想要孩子和自己到达某种完美的状态。
却不知这样的焦虑,也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慢慢消耗孩子生活中的心力,让孩子在独立思考和独立承担方面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无力。
02、《若时光倒流》
教育孩子也有有效期,再忙也要让她感受到你的爱
第二集中的主人公是个叫做萌萌的小女孩。萌萌在幼儿园的时候,常常哭着要爸爸妈妈,引得全班跟她一起哭泣。
但10年后,已经13岁的萌萌,却成了家里提到就头痛的“问题少女 ”。
父亲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不理父母不跟父母沟通。母亲提起萌萌小时候黏人的样子,会忍不住哭泣起来。
但采访到萌萌的时候,萌萌很冷静也很理智地说:
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为我难过,可能是因为我长得太快了吧?我也想回到当时自己特别小的时候。
在萌萌特别小的时候,与现在最大的差别在于:那个时候萌萌的二胎妹妹还没有出生。萌萌的妹妹小柚子,现在两岁半。妹妹的出生,打破了家里的平衡。萌萌说:“从来没有想过要一个妹妹。”
小柚子降生之前,萌萌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享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
父亲会很夸张地,参与她和小伙伴们,很幼稚很无聊的小游戏。妈妈也会给萌萌很温柔的理解和照顾。
但是随着小柚子的出生和萌萌的长大,似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小柚子牵扯了父母太多的精力,也给父母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而对于萌萌,父母更多的是在意她的学习成绩,并且对她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批评和指责。
萌萌很少跟妹妹玩,回到家更多的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不爱跟父母交流,也不去主动说心里话。爸爸妈妈把她的行为理解成青春期叛逆。爸爸说萌萌青春期,连爹妈都不理,更别说妹妹了
为了让萌萌跟妹妹互相增进感情,妈妈在送萌萌13岁生日礼物(一个昂贵的耳机)的时候,额外增加了一个条件:让萌萌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为期是半年。爸爸对妈妈的做法很满意,还提出要不然以后,每半年就给萌萌买一个耳机,让她一直能陪妹妹玩。但事实上,萌萌为了耳机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却从心里非常不情愿。
在陪伴妹妹的过程中,萌萌也像执行任务一样,与小柚子丝毫没有互动。嘴里在念叨着:“你姐姐也不愿意陪你玩儿。”“这么大好的时光我居然在陪小柚子玩儿。”
发现爸爸拿手机录像,说记录萌萌第一次陪小柚子玩耍的珍贵时刻。萌萌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
看萌萌和朋友交往的状态,她是个性格挺好的姑娘。但她从一个在父母面前小鸟依人的女孩子,到一个不爱与父母交流的少女。
真的只是青春期的问题吗?跟萌萌妈妈关系不错的一个阿姨,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你每天带小柚子太辛苦了,每天就看着老谈抱着,你在后面跟着,你们仨是一家三口。”“感觉你们才是一家人,难怪人家萌萌心里不舒服。”
也许老一辈一家都是很多个孩子;现在关系很好的二胎家庭也很多,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父母没必要把生不生二胎这种大事,交给孩子来决定,但却必须给孩子作好引导。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不会因为多了一个孩子,而减少一丝一毫。
孩子需要的是倾听、理解和关爱,而不是一个“青春期不懂事”的大帽子。
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旦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把孩子放在我们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就等于是疏远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就非常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冷漠隔离。
03、《一一的世界》
尊重孩子的思想与个性,孩子有她自己的成长方式
纪录片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个叫做一 一的孩子,这个孩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她从小就不爱跟任何小朋友玩儿。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她不哭不闹,独来独往。
幼儿园的园长大李老师,对一 一的状态有些担心。她仔细观察,对一 一的看法是:“有的时候看她一个人坐在那里,能感觉到有点淡淡的忧伤;但你去观察她的行为就会发现她是那么怡然自得。”
园长对一 一的评价是:“她是那么高贵,能够去很好地打发自己的时光,能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愉悦自己。”
跟拍一 一的摄像师,有一天忍不住追问:“为什么你老是一个人玩儿啊?”一 一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很难想象这样的话,出自一个3岁孩子的口中。现在已经13岁的一 一,回想起自己幼儿园的时光。她说很佩服自己当时不跟任何人交朋友的勇气。
一 一的爸爸妈妈都是相对比较安静的知识分子,性格也同样偏独处型。他们给孩子取名一 一,也是希望孩子过一个简单的平静的人生,所以他们对一 一所表现出来的安静,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焦虑
但幼儿园的园长大李老师,对一 一还是表示担忧:她认为孩子将来要步入社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如果孩子一直这样怡然自得下去,未来可能生存会出现问题。大李老师的沟通让一 一的父母也意识到了问题。他们听从园长的建议:多带一 一出去串门一 一妈妈也专门请假一周到幼儿园里陪园。希望能够带动一 一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玩。
但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一 一还是只跟自己的妈妈玩儿,在园长试图沟通,告诉一 一她需要一个朋友的时候。一 一再次爆出金句:不交朋友是自己的权利。
面对大人的逻辑,小一 一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也许是父母的引导,和园长的沟通起了作用。不久后,一 一的身边多了一个小女孩。一 一开始习惯了友情,并正视自己需要朋友这件事
一 一在幼儿园交到了朋友,也慢慢享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她还是内向,喜欢独处,但也能在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13岁的一 一在采访中说:“要求人是外向的这种事情,首先是有一个目的的,是为了让人们更紧密地抱团,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所以我觉得人当然是能内向能外向才是最好的。那样他就拥有这两个世界里面,各一半最好的东西。”
如今的一 一已经不需要,父母和园长为她的交往能力担心。她有自己的朋友,并且成了一个有爱心,思维清晰,学习上进的孩子。成年人只是引导,尊重她的权利和选择,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一 一自己感受友谊。
04、梁昊天 刘嘉阳
梁昊天和刘嘉阳是幼儿园的玩伴,也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两人。
十年前,幼儿园里的梁昊天内向敏感,难以融入集体活动,刘嘉阳却一呼百应,深受小朋友喜爱。十年后,两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梁昊天认为自己更适合中国传统教育,努力备战中考,刘嘉阳则明确认识到自己更适合国际化教育,出国留学
这部纪录片,无需人为的戏剧性,也没有意外的冲突和高潮,只是把十年的记录汇集,就可以直接看出,孩子们的变与不变。
导演张同道原本坚持自由放养的教育观,在这十年里,同样发生了变化。每个孩子的基因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适合的方法也不同,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然而,不管未来变化如何,教育孩子都有着共通的规律。那么,老师、父母们能够从纪录片中获得哪些教育启示呢?
适当放手
锡坤妈妈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为了陪伴孩子,搬家,辞职,但也没有觉得后悔过。
锡坤妈妈对孩子事无巨细,给孩子撑伞、提书包。锡坤小学毕业,参加夏令营,妈妈打来电话,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安排妥当。
当锡坤不想表演魔术时,还赶到现场帮助孩子“解围”。
儿子对母亲很依赖,遇到困难不会自己解决,而是想着“妈妈会帮助”。画面中,仿佛妈妈无时无刻不陪伴在锡坤身边。
锡坤妈妈也渴望一份自我的空间,希望早点撒手把儿子推出去独立,但屡屡又不忍放手。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像父母所想象的那样脆弱。父母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失去了独立去见识社会,开展社交的技能。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让孩子有能力在这个社会自由行走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因此必须适当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自由成长。
聆听孩子的内心
小时候很黏爸爸妈妈的萌萌,到了初中却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迎来了青春叛逆期的她觉得父母无聊,和自己年龄相差很大的妹妹没有共同语言。
萌萌的爸妈一直在为孩子的改变焦虑,却没能在看到孩子发生变化时,尝试和孩子进行沟通,也没能真正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同时,生下“二孩”之前,父母没有做通萌萌的思想工作,也没有让萌萌做好成为姐姐的心理准备,甚至萌萌还说并没有特别想要一个妹妹。
纪录片中的他们几乎无交流,而萌萌的爸妈也将过多的关心给了妹妹,忽略了对萌萌情绪的疏导,反而不断“强行”让萌萌跟妹妹一起玩。
甚至用拿送礼物的方式来交换她陪妹妹的时间,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方法。
另外,萌萌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不统一的,妈妈对萌萌的态度是宠爱的,而爸爸则是较为严厉的,并且父母还会因为某些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
这样,孩子其实很混乱,分不清对错。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最亲密的人,当孩子有想法时,最想要倾诉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们再忙也要多和孩子说说话,试着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特别是如今放开“二孩”政策,这群独生子女一夜之间变成了哥哥姐姐,心理落差需要重视,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和营造公平的家庭氛围。
尊重孩子的思想与性格
纪录片里没有太多关于一一和她父母相处的镜头,展现更多的是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但看得出来,妈妈很尊重一一,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平等看待她,从来不觉得女儿不交朋友奇怪,不觉得她独处不好,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人。但也会积极配合大李老师引导孩子与人交友。
纪录片中,刘嘉阳的妈妈也是非常尊重儿子的意见,她说人生就是经历,给孩子选择生活的自由。刘嘉阳选择了留学,最初申请了美国的学校,又临时改变主意,决定去日本留学,妈妈觉得,这是儿子的人生,始终尊重他的意见。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看法,有时候父母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但至少要做到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然,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时,作为父母,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正如纪录片总导演张同道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
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个旁观的过程,而是应该参与其中,当孩子成长的时候,父母也需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正如《零零后》第二集中,萌萌妈妈一回想过去那个甜美粘人的女儿就潸然泪下,而萌萌说“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为我难过,也许是我长得太快了”。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萌萌和爸爸一起买眼镜时,萌萌对爸爸说“你不懂我的触”。这或许是从网络语言改动来的,也可能是萌萌自己的圈子里比较流行的话。但这也显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当孩子在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尝试着学习新东西,了解孩子的世界,更好的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控制自己的情绪
纪录片第三集中,有一个情景是爸爸陪儿子梁昊天备战小升初。爸爸希望孩子狠劲儿地学,但梁昊天觉得自己做不到。题目做不出来爸爸会发火,逼得梁昊天大喊“闭嘴”。相信这也是很多陪过孩子做作业的父母最熟悉的场景。
梁昊天爸爸在访谈中谈到,其实发火对孩子的伤害挺大的,但当时想不到那么多后果,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则说道,当爸爸发脾气时,觉得自己一点话语权都没有,根本没法和爸爸交谈。
其实情绪真的是可以感染的,而且坏情绪要比好情绪传播得快。有些父母常常给孩子定规矩,自己却随便发脾气,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很不好的事情。
要知道,小孩子对自己的信心最初就是来源于大人,因此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也许只是给予充分的养分,然后静待花开。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轨迹。用尊重和爱养大的孩子,比用焦虑与职责养大的孩子,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幸福。
内容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_LsiXEBiuFnsJQVgY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