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市,就是个摆破烂、卖破烂的集市。由于集市的规模不大,所以那个"市"字都被读作儿化音,叫做破烂市儿。
青岛的破烂市儿最闻名的要数东镇破烂市儿,因为地处台东区南山坡上,也叫南山市场,由于这个破烂市儿是每逢周日开市,也叫礼拜集。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城武路顶头,穿过贵州路直到海边的地方,也有一处破烂市儿,这处破烂市儿撤市之后,成为橡胶九厂的厂址。现在,橡九搬迁,原厂址上盖成民宅,名叫阳光海岸。不过,当初的破烂市儿只占到阳光海岸的一半的地界,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改革开放以后,南部海岸填海造地,填出了一个"八大峡”来,当初的破烂市儿的地方便不再濒海了。
解放前,那里是一片荒地,不知谁人在那里开荒种了几片蔬菜,间或住着几户人家。住的地方称不上房屋,是用石块、硫扛(音,是烧煤结成的焦渣)、破席、破布垛起来的住处,人进去直不起腰来,称为窝棚。住的是农村逃荒上来的流民。
这里的破烂市儿是自发形成的,没有管理,也不需领证。是一些无业的穷人讨生活的去处。虽然叫破烂市儿,卖的商品并不全是破烂儿,称做旧货市场似乎更贴切一些。市场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基本上都是撂地摊儿。虽然没有市场管理,但是分类明确,井井有条。分为食品区、杂货区、布匹区等。
从贵州路通道进去,右侧有间大棚,是专卖布的,各色布匹都摆在案子上供人选择,成交之后,货主用板儿尺量出来,然后再让上一寸,便"哧哧”地撕下来交与顾客。那年代的人没有买成衣的,几乎全都是割布自己做或者送到裁缝铺里请人做,所以卖布的比比皆是。破烂市儿的布自然要比别处便宜,因此生意不错,割布的人络绎不绝。
卖布的大棚对面是食品区,卖的是各种熟食品,好似现在的大排档。店铺因陋就简错落其间,一般的都扯个棚子,摆上长条桌或方桌。食品有面条、炉包、火烧、饼子等大众快餐,还有猪头肉、猪下货之类的肉食。炉灶热气腾腾,顾客来来往往,也是一派小市民的繁荣景象。
再往里走,便是杂货区,这是市场的主体。居家常用的瓶瓶罐罐,日用杂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卖的都是旧品,其中也不乏有从美国兵营里捣出来的军用物品,也是物美价廉。赶市的人熙来攘往,在这里可以花不大的钱,掏来自己心仪的物件儿。只是那个时候的人们的收藏意识很淡薄,恐怕很多的古董都流失了。
再往前走,就到了大海边。海边上矗立着一道防浪堤,堤下是一片不大的沙滩,周围便是礁石了。每到落潮,有许多的人前来赶海。那时候海边的物产颇丰,每次赶海都能拾到许多波螺、蟹子、海参、海蛎子,哪里像现在赶海,只不过是玩海罢了。这片海滩紧靠团岛,以前是很荒凉的地方,据老人说,这里曾经是一处刑埸,在这里枪毙了不少死刑犯人。
事过境迁,往事如烟。这些经历的历史和故事,都将淹没在团岛湾的波涛里去了。
作者林承芳,网名思无邪,16岁发表诗歌,作品散见于青岛日报、解放军文艺、大众电影、时代的报告、星星诗刊等报章杂志。著有诗集《无邪流光:<诗经>篇什新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文中图片由本公众号编辑添加,配图或与文中内容不符,不妥之处敬请谅解,仅为勾起更多老青岛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