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运强
图:部分来自网络
那时,村子里的老人们一往草垛跟前扎堆,预示着寒冷的脚步就要进了。在村里把晒太阳叫做晒暖儿。在暖阳中,大家放下一切的农事,说话拉呱,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也算是乡村极为幸福的一件事了。
回味晒暖儿,浓郁的乡愁顿时扑面而来,但另外一种形式的乡愁,却是更彻入骨髓,那就是——烤火。
相比而言,晒暖只能在冬日的阳光里出现,如遇上持续阴雨天,既寒又湿,更叫人无可奈何无所适从,坐,坐不住,站,站难安,而烤火则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
隆冬时节,外面冰天雪地或是北风呼啸时,家家户户只得关紧门窗减少外出,即便如此,冷飕飕的寒风还是一阵一阵钻进门缝钻进窗户,木门不时吱吱作响,而往往在这个时刻,恰是不容错过的内容,就是一家人炙火取暖的日子。
儿时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不会忘了那熟悉的烤火的味道,天冷的时候,总是愿意帮母亲在锅台前烧火,有时,为了和兄弟姐妹争着烧锅,甚至发生过拌嘴现象。
在乡下,冬天烤火是最为古老的传统,虽然如今各种空调暖气也都用上了,但是烤火的味道,如今依然让人怀念,每次春节回家,也都不忘和家人围在一起,在院子里燃气一堆木头,怀念一下小时候的味道。
火光燃起,暖意围裹着,稻草啊麦秸啊秫秸啊在火光里,不但发出阵阵酥脆的响声。
大家在一起,人人既是主讲又是听众,有时候,听着父辈们和爷爷讲着他们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或很久以前发生的故事,这个时刻是我觉得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幕幕过去的事总是令我有些好奇和神往。现在想起来比那时候看电视更有意思。
冬日,已变得不再可怕,因为火堆前的惬意,融化了一切的冰冷,也炮制着一些的温馨。
小孩子们在火堆周围,尽情的嬉闹着,他们的喊叫被银亮的阳光摩擦得尖细。在村子上空烟气缭绕不绝。火堆前那些有些泛黄的老旧往事,一轮一轮地在冬阳里翻晒。时光在火堆前便停住了。累了,孩子们则使出自己的“拿手戏”,烤制自己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在乎的是过程的快乐,烤火本身,对孩子而言,才是诱惑最大的地方。
火光袅袅,温暖而熟悉,这画面,定格在成长的印痕里,无论时光如何敲打,都纹丝不动。
冬日,似乎只有在火堆旁,心里才能啥都不装,彻底松懈下来,整个人也轻轻爽爽的,好似正午时分那跳荡的阳光。
在火堆旁,你就能置身事外,也置身世外。在村子里能议论三天的事情,在这里可能不会超过三分钟。用一些老人的话说,再响的炮仗在这里都得截捻儿。
一些调皮的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发寂寥的时光,一捆棒子秸,也能让他们热闹半天。
有些贪吃的孩子,还会在火堆边埋上几个红薯,烤熟了,清香扑鼻,因为外面都烤焦了,黑黑的,一不小心就会吃成个大花脸,不过孩子们从不顾虑这些,顶多用袖子擦擦了事,有时擦了反而弄得更脏。
偶尔,也有人家把烤火后剩下的灼热木灰,然后把花生放入,二十来分钟,就可以品尝熟花生的醇香味道了。
烤火,是村人们消遣的一种方式,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大多数人已不再把烤火当作享受和乐趣,偶尔在冬日里回到老家农村,还能看到一些老年人闲来无事,搬着个马札,聚在避风的墙根前烤火,聊聊家常,享受一下火光的沐浴,火堆前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依然那么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种场景让人倍感温馨和幸福。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离乡求学、成家立业后,就很少烤火了。只是在寒假或返回老家时,才能烤到那些灶膛火和柴火。后来,随着各种取暖设备的普及,传统的烤火方式渐行渐远,仅留下的那些记忆,与父母一样慢慢地老去,见证着那些暖暖的烤火时光,成为我们这些游子们永恒而魂牵梦萦的乡愁。
但是,那种原始的烤火取暖方式,一直驻扎在我的心房里,也让我怀念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