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践中,如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如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如何全面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如何通过建设美丽乡村造福一方百姓……这些,都是摆在基层实践者面前的具体而紧迫的问题。冠县戴里庄,通过流转土地引进特色农业项目,栽植“股份树”,建设集中供养中心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不仅让我们感到了热火朝天的干劲,更让我们领悟到了“思路一变天地宽”的真谛。
享有“聊城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鲁西唯一一个汇源基地”“冠县首批农村集中供养中心”“状元村”“股份树”“长寿村”多种美誉的范寨镇戴里庄,在描绘美丽乡村画卷的同时,也编织着许多给人启示的故事。
汇源故事:追求经济效益更追求生态效益
位于戴里庄村北侧的汇源基地是村里流转了2000亩土地与邻村引进的特色农业项目。今年虽然旱情严重,但这里的果树仍然实现了丰产。
追求经济效益,更追求生态效益。据公司技术人员介绍,他们不用除草剂,一律用人工拔草,看似慢了些,成本也高,但一是减少污染,二是提高果品的质量。用过的塑料袋、药瓶等他们都进行集中处理,改掉了村民随手一丢的习惯。他们奉行既要发展产业,又要保护环境的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声誉。
到汇源打工的都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妇女。2017年,汇源基地成立,不光解决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问题,更解决了最难就业的“60后”妇女的就业问题。
“股份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在戴里庄村,与传统村庄的绿植明显不同的是,房前屋后“可劲儿”生长着的高大的法桐。村里的群众都把这些法桐树叫做“股份树”。所谓“股份树”,就是戴里庄村种植法桐的收益,采取村民与集体三七分成的方式,即:树种在谁家门前,谁受益,全村卖树分红,村民分30%,村集体分70%。村民分到30%的钱,也分到了30%的责任,他们要负责给自家门前、地前的这些树浇水、剪枝;村集体拿卖树的钱用于发展村内公共事业及扶贫工作,如买花砖、旱改厕、奖励大学生、购置绿化苗木等。通过这种“责任制”的方式,法桐树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也带动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集中供养:农村养老的幸福模式
村委会西侧就是集中供养中心。戴里庄村是个大村,养老问题比较突出。2012年,村委会利用3万多元危房改造款建起了集中供养中心,尽管规模不大,条件简陋,但总算解决了4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2015年,又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建起了更高标准的二期工程。目前中心住了15户,13户是贫困户,这些住户屋里的所有东西都是上级补贴,村里只交水电费。
戴里庄是闻名的长寿村,在这个2200余人的村庄中,80岁以上老人有186人,90岁以上老人有14人。
戴里庄还远近闻名的“状元村”“秀才村”。一张光荣榜,恢复高考后40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400多名大学生一一入列。戴子文一家三代出了9名大学生,戴慧慧考取清华大学,戴明新考取中南大学,戴亚南考取北京交大……
有干劲又有思路,我们相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嘹亮的号角声中,戴里庄还会续写出一个又一个的幸福故事。记者刘庆功孔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