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
还记得他们第一次对我们展开笑颜吗?
如果有一种微笑叫做天使的微笑,
那一定是来自这个小生命的。
融化了整颗心的那一刻,
你们的心里是不是只有一个愿望:
只要你开心就好,开心长大,
每一天都发自内心的快乐!
是的,娃满足的灿烂的笑容,
就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满足。
然而,娃日渐长大
如今的孩子拥有多少快乐
美国心理学专家曾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2016年香港相关机构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儿童感到快乐的百分比,已经由8年前的73%下降至57%。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不缺精美的衣饰、食物和应有尽有的玩具,旁人总会由衷地感叹: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
可是冰冷的数字却在告诉我们:
我们最珍视的孩子的笑容在逐渐消失?
是什么让孩子童年的快乐感在流失?
我想99%中国的父母
乃至亚洲的父母都会回答,
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
的确,这是大部分父母一边痛恨,
一边逃不开的困境,
我们竭尽全力在平衡,
却无可避免也“沉沦”。
如果说对爱有一种定义,
那就是呵护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
哪怕外面的世界如此纷乱复杂,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也要力所能及地去
守护孩子的微笑!
为了守护孩子的微笑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从今天起,我们呼吁,
用多一点父母自我成长的努力
代替焦虑和指责
让这些话语消失:
”马上要去面试了连首歌都唱不来!”
“你爸在你这个年龄已经什么都懂了!”
“你怎么教都教不会要我教多少遍!”
“你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让我们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我们,
当然也就没有完美的小孩。
给孩子多一点支持信任的贴心
“他们会回报你最动人的笑容”
用鼓励和尊重代替说教
让这些话语消失:
”放下!叫你别动别动,闯祸胚!”
“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早就教你不要这么做,叫你不听!”
“大人有大人的道理,小孩别管!”
让我们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给孩子,也给自己,
他会得到探索的乐趣,
和优越的物质无法代替的满足
“他们会获得笑对挫折的勇气”
用真诚的关爱代替比较
让这些话语消失:
”人家一个小女孩数学都做得比你好!”
“你同班同学都会唱歌弹琴,你会什么!”
“我看隔壁家的弟弟现在都要超过你了!”
“你还没你妹强,我怎么会生了你!”
让我们关注孩子独特的闪光点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数学好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会弹琴
发现孩子令人骄傲的另一面
“世界终将对他们也报以微笑”
这世上有很多孩子
生活在贫瘠的物质世界中
但他们的笑容却令整个世界温暖
“他们的笑容令人忘却伤痛”
让孩子在笑容中成长,
他们终将明白,
微笑,将是面对生活的智慧
和打败挫折的勇气
“当你笑了全世界都为你让步”
请用你的爱,让孩子明白
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
而是你每天的笑容带来的感染力
“一切险阻都融化在你的笑容里”
孩子的微笑,是身为父母最在乎的东西
生命如此脆弱,世界如此纷繁
你能快乐地度过童年的每一天
比任何卷面成绩更重要!
“我愿意竭尽全力守护你的微笑”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所以,好好相处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微笑,是父母和孩子之间
最美丽的语言。
如何守护孩子的笑容,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
1
【不要过于注重知识早教】
与幼儿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俄国有位母亲抱着出生3天的孩子,去找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巴甫洛夫回答:“一出生就要开始,现在已经晚了两天半。”
但是,巴甫洛夫所说的早教并不是中国家长们所理解的读书、识字、背古诗、琴棋书画找特长,而是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
孩子在幼儿时期应该得到的父母的抚慰、拥抱、微笑,如今都过早的迎来了学习的压力、家长的焦虑、甚至指责。结果不但得不到父母想要的结果,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挫折无力感和亲子关系的伤害。
2
【请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
减少管束和代劳
人类是千万年来通过自然界发展而繁衍下来的伟大生物。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具备了天生的成长的能力,拥有内在的自然发展规律。而可悲的是,遗忘了童年记忆的成人们,却总是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去扑灭这成长路上小小的力量。
大部分照管孩子的家长,心中没有真正地去接纳孩子,“爱”孩子,口中说着是为了“孩子好”、为了“来不及了”、为了……,但其实是为了自己方便轻松,为了面子,为了避免矛盾,而采取各种吃喝拉撒的代劳,却剥夺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和成长的能力。
3
【放下焦虑】
不要让急功近利干扰孩子的从容成长
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早早体现出“成大器”的倾向,“早慧”被盲目抬高,对“晚熟”则会急得跳脚。于是,那些不能顺从孩子的自然成长的父母,就最爱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香港相关机构在2016年做的调查表明,有超过50%的儿童表明,父母说过的最令人伤心的话,就是那些践踏自己能力的话。
2014年7月,艺术家谢勇获得了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而获奖作品就是《语言暴力》这部视频。在视频里,他把一系列和语言暴力有关的词都做成了武器。把“猪脑子”变成了一把手枪,把“丢人”变成一把斧头,把“怎么不去死”变成了一把匕首......
“爱”不是语言暴力的借口。父母在言语、行为上的不当行径,让孩子处在长期被指责的环境中,从而丧失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变得无法独立,或成长为为得到父母认可而极力讨好周边人的“乖孩子”。无法真正的“做自己”的孩子,何来快乐?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
我们也曾调皮,也曾恶作剧,
也曾制造各种麻烦。
别让时光消磨了我们曾经纯真的心
守护孩子的微笑,
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