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剧《小欢喜》,前半部分看得还算轻松,越往后看,越虐心。
直到看到英子崩溃想要跳海那一幕,众多网友直呼虐到肝疼。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英子的那种无处释放的煎熬。
画面里英子头发凌乱,崩溃痛哭,对着苦苦哀求的妈妈,绝望大喊:抱歉没有成为你们期望的样子,你就是想为我好,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英子绝望,宋倩痛哭流涕,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切都是为了英子好,怎么就把女儿逼到如此地步?中度抑郁症,跳海。
英子一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成绩优异的姑娘,怎么就在亲妈密不透风的爱,变得抑郁,变得绝望,想要逃离妈妈,就像想要逃离魔掌一样?
陶虹演技真是炸裂,那一刻一个揪心的母亲,一个被现实打懵的母亲,一个把所有爱端给女儿却被女儿完全打碎的无助的母亲,陶虹都恰当好处地演绎出来了。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电影《万箭穿心》李宝莉的影子。
这样的关系,也是宋倩始料未及的吧?
她不明白,几乎视女为命的她,怎么就成了女儿迫切想要摆脱的魔爪呢?
普天之下,正常的妈妈都会爱孩子。
但是“孩子,你就是我的全部”,“我只为孩子而活”“自己的人生已别无所求,没什么好再渴望的了,就是在意孩子的成长”,说这样话的母亲固然伟大,但这种爱会让人窒息,父母倾其所有为孩子,孩子却在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里心力憔悴,变得叛逆,甚至抑郁,自杀。
孩子成为妈妈活着的唯一理由,才是悲剧的开始。
在小欢喜这部剧里,呈现了三个家庭,三种亲子关系。
常态化的就是童文洁方圆这一家,极端化的就是宋倩与英子,理想化的就是刘静季胜利这一家。
童文洁与方圆,对孩子有松有紧,有气急败坏的管教,也有开明民主,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方一凡,有灵气,有主见,就是成绩差了点。
空降的父母,刘静季胜利,虽然季胜利爱摆架子,迂腐,古板,但有一个贤妻良母,刘静能春风化雨,温柔且坚定,调和家庭关系。季杨杨表面玩世不恭,但是在爱的感染下,也变得懂事上进。
神仙妈妈刘静,简直就是大家最渴望最理想的妈妈。这样的妈妈,给儿童们来一打,绝对促进社会和谐。
而宋倩与英子这样的家庭有些特殊,强势倔强的宋倩是单亲妈妈。
她与乔卫东在英子小学6年级就离婚了,她则带着女儿生活。
虽说生活无忧,她为女儿牺牲不少,重点中学的金牌讲师,为了女儿学业,毅然辞职,视女儿为自己的全世界,恨不得把所有最好的都给女儿,天不亮就起床给女儿炖燕窝,给女儿找各种习题来做,辅导功课,一心想要女儿考上清华北大。
可是越是用力,结果却糟糕。
这三对家庭中,童文洁最粗枝大叶,刘静温柔不失权威,宋倩是最用力的,但结果却是最揪心的。
女儿被逼到跳海的地步,也许能让她幡然悔悟吧?
那么爱女儿的宋倩,怎么就把英子逼到如此地步?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下面我们细细分析。
真正成熟的母子关系,首先有自我的生活,可以恋爱,可以有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生活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童文洁,刘静还有婚姻可以依傍,婚姻关系是第一位,她们的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在孩子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童文洁和刘静的家庭,虽然与孩子有矛盾,但远没有像宋倩家那样,母女已然水深火热的地步。
宋倩是离异状态,又辞了职,她情感上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英子。
她的生活里几乎已经没有自我了,她虽然还会辅导学生功课,但那只是一个形式,她没有心思再论婚假,没有把教学当乐趣,她活着只为给女儿铺路。
她有委屈有压力无处排遣。
她把她的压力化成对女儿密不透风的爱。
一个无私的牺牲的妈妈固然伟大,身为孩子无不感恩,英子是体恤妈妈的。 她每次小心翼翼,怕惹宋倩不高兴,为让妈妈高兴再去看一遍已经看过的电影,结果宋倩得知女儿已经看过,二话不说离开影院,母女在大厅又吵起来。
宋倩的牺牲,让英子充满内疚感。
"妈妈的生活只有你,妈妈陪你这一路走来,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了..."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这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英子爱妈妈,心疼妈妈,所以才会压抑委屈自己,处处按妈妈要求去做自己压根不喜欢做的事。
一个失去自我的妈妈,把所有希望和精力押注在女儿身上,这份沉甸甸的爱,让被爱的人也深感压抑。
作为知识分子的宋倩,虽然离婚,手里握着三四套学区房,说话傲娇,但表面强势,内心异常焦虑。
她没有完全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但是内心缺乏安全感,对前夫乔卫东依然耿耿于怀。
婚姻失败,她要通过女儿来证明自己并不失败。
她要强,虽然也算半个人生赢家,但是她还是不满意的,她对现实自我是不满的,她要通过女儿来实现那个理想自我。
就像很多家长,自己混得不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即使是混得好的,高知分子,他们更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不给自己打脸,甚至还能变成可炫耀的资本。
所有人都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未来,分数至上,就连剧里绰号李铁棍的老师,不也是这样吗?
宋倩本身是金牌讲师,金牌讲师的女儿怎么可能不考上清华北大呢?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吗?
女儿考了第二,她又是一顿狂批。
大人们自己焦虑,却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儿女身上,美其名曰;这就是爱。
女儿是宋倩的全部。
她爱意满满地对女儿说;
“妈妈最最最爱的就是你 ,自从你到了妈妈肚子里, 妈妈就没跟你分开过, 妈妈从来没有觉得 你已经离开妈妈身体了。”
宋倩总想把女儿绑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为什么她总想让英子报考北京的大学的原因。
而英子呢,她只想逃离。 她参加南大冬令营也想摆脱妈妈的控制,她不想继续做一个妈妈手里的提线木偶。
宋倩不知道,母女最好的关系不是黏在一起,而是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从共生走向分离。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亲子关系如此、情侣关系、夫妻关系无不如此。
而宋倩呢,她控制欲望强烈,让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做,逼着她做题,用心良苦把家里墙壁装上隔音海绵,把墙打成透明玻璃,随时随地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
宋倩把女儿牢牢抓在手里,不许她离开自己,不允许女儿与自己分离。
她这样拒绝分离,其实也是在剥夺女儿的成长。
就像妈宝男,妈宝女,拒绝与母亲的分离,只会让他们变得脆弱无力,扛不起事。
分离是人生每个阶段需要面对的事。
在武志红老师《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里提到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
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成熟的母亲,该是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亲密,又有一定的空间。彼此相互依恋,但又有分寸和距离。
宋倩是曾是老师,她对于孩子的成才,单纯定义为学业的成功。
所以她尽一切努力,让孩子营养跟上,辅导补课,没收英子一切让她分心的东西。
她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英子。
就连放飞愿望的气球,还非要在气球上写上考到700分,考上清华北大。
她从来没有耐心听听英子的心声,一旦英子有情绪上的反抗,她会拿出自己为她好,自己为女儿的牺牲,使得英子内心愧疚而屈从。
或是吼,或是打,或是怨,从来没有平静下来,细细听女儿说说她的想法和感受。
英子特别喜欢跟刘静阿姨聊天,那是她理想妈妈的样子。
就像她评价的那样:从容平静,宽容开明。
刘静和声细语,对年轻人喜欢的脏脏包,也毫不排斥,欢喜地接受新事物。
她理解儿子的感受,甚至劝说老季也放下身段体验下儿子最爱的赛车。
她尊重儿子,在儿子面前,温柔却不失力量,亦师亦友,把原本疏离的家庭关系,渐渐烘托到亲密无间的地步。
宋倩以为给女儿的都是她满满的爱,但英子却觉得窒息,被监控,被控制,宋倩专制的爱,更像是一个枷锁,一把绳套套在女儿脖子上。
爱是什么?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若是没有理解和接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女,无疑就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的精神折磨。
如何才能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不至于像宋倩母女一样两败俱伤?
刘静其实已经给很多母亲上了很好的一课。
结合宋倩与刘静的故事,要想有一个良性的亲子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恩爱的夫妻关系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你们好好相爱。
夫妻恩爱,且把夫妻关系摆在亲子关系之前,就不会把所有的希望与压力倾注在孩子身上。
要知道过多的爱有时也会变成一种负担。
孩子出现成长问题,夫妻也能商量协作,尽快把孩子扳回正规。
爱情能给予一个女人力量和勇气,让她更理性处理生活琐事,而不是一肚子焦虑,无处发泄,只好泄 在孩子身上。
2、自我成长
一个没有自我的母亲,牺牲自己,没有事业,没有圈子,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切围绕孩子转,这样甜蜜的负担,有时会变成孩子的内疚和压力,使得亲子关系恶化。
任何一个停滞成长的人,一个放弃自我的人,不管为谁,什么理由,都是一件悲哀的事。
试着与孩子一起成长,成长才是生命该有的状态。
3、适当放手
父母与孩子注定是一场又一场的目送。
就像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彼此独立,又彼此依恋的,爱着,但自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力。
懂得放手,给孩子以成长空间。
4、情绪平和,平等和尊重
不转嫁自己的焦虑,父母内心的创伤,生活里的压力,自己想办法化解,不要转嫁给孩子。
对孩子给予更多的爱,满含理解,尊重的爱,而不是以爱之名的控制。
不要把儿女当成一个屁事不懂的小孩,试着以平等和尊重的身份去和他对话,也许你会讶异地发现,他们远比你想象地要成熟。
爱和尊重是最好的教育,知识,分数,不该排在这个前面,也不该变成父母子女心间的刺。
亲子关系优于教育。
不要把孩子活成自己生命里的唯一,要知道,那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父母子女一场是特别的缘分, 好好守护这份缘分,如果这份感情变得扎心,可能一辈子都是难以治愈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