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为什么会火?“口红一哥”李佳琦的每个视频为什么都会引来如此多的点赞?
这些成功可以被复制吗?我们该如何利用一个流行产品的经验去引爆下一个?
《大西洋月刊》的资深编辑德里克·汤普森通过开创性的调查,揭露了“流行何以成为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并用一系列可供参考的规律回答了两个倍受关注的问题:
• 制造出人们喜欢的产品的秘诀是什么?
• 为什么一些产品在市场上失败了,但是类似的想法被继续坚持,却成功地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今天,阿信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要想成为网络红人的三个步骤。至于能不能红嘛~那就看造化咯
2016年,新世相凭借策划“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营销活动刷屏网络,成了当年自媒体中有能力“引爆流行”的标杆。
“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活动当天,新世相官方账号在早上8点给用户推送了一条消息,题为《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这个概念当时已经被使用过很多年,它已经不再新了,甚至还有点老土。但是当一件事情既拥有耳熟能详的概念,又有人把它做出新意来的时候,在传播上就会获得天然的基础优势。这其实恰好符合了“玛雅原则”。
玛雅原则
最先进也最容易为人所接受的事物,是在令人感觉惊奇和感觉舒适之间完美平衡的事物。人们喜欢那些大胆但又明白易懂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最容易深入人心。
我们非常熟悉的《勃拉姆斯摇篮曲》也是音乐界熟悉度与新颖感完美结合的经典例子。
乐评人和研究学者们分析认为,《勃拉姆斯摇篮曲》尤其切合现代听众审美的标准结构。这首歌既有熟悉度、重复性这个两个关键元素,还有新颖的曲风,温柔的惊喜。
熟悉度来自于作曲者借鉴了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奥地利民歌,并且融入了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教堂歌曲的元素。对于欧洲人来说,它们是典型的“熟悉的惊喜”。19世纪一场席卷中欧的战争,导致几百万德国人移民,《摇篮曲》也随之传遍全球。
为什么流行的服饰很容易过气?为什么喜欢赵雷民谣的人在赵雷火了一阵之后纷纷宣布“不那么喜欢他了”?为什么我们说一切时尚都是“20年一个轮回”?
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流行的周期。
如果想要研究流行的事物为什么流行,以及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他们喜欢的东西,有三个无法忽略的因素:选择、经济和营销。
1. 选 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服饰莫过于一身军装。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真切展示了父母一辈在那个年代的生活经历。
当时的服饰以灰色、蓝色、白色为主,因为物资相对匮乏,市场上的服装款式不够丰富,款式单一,色调沉闷。老人们说当时走在街上的人,“感觉都是灰不溜秋的”。相比之下,一身军绿就显得有活力很多。加上多年战争的影响,人们对职业军人充满崇敬,能打扮得和军人一样,自然洋气万分。
没有更多选择,造就了当时的流行。
80年代初,国内电视台第一次公映西方影视作品,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万人空巷,同时也带来了“蛤蟆镜”和“喇叭裤”的流行。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日益丰富,令时尚领域呈现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发展形态。
2.经 济
2007年美国市场上最成功的零售品牌们,在2008年几乎都受到了冲击。经济危机之后漫长的衰退期,令已经失业或者可能失业的家长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部分青少年品牌的股价一年之内缩水80%。“穿名牌”不再成为流行。
网易严选的崛起与日本MUJI品牌的发展背景有一定相似之处。两者均起步于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阶段,自身品牌定位是“高性价比”和“剔除溢价”。严选APP的Slogan“好的生活,没那么贵”,迎合了部分都市人群的需求,在经济压力之下,成为了一些用户的优先选择。
网易严选主打的“大品牌供货商直供”,也曾被诟病“打得一手好擦边球”,但如果没有经济背景的因素,想当年二三线城市的阿姨们都忙着在实体店抢购一线奢侈品牌,再好的“擦边球”想必也不会有太多人买账。
3.营 销
2017年的聚会餐桌上,应该总有一两次摆过江小白。全年的重磅营销、全平台广告投放以及深入人心文案传播案例,给江小白营造出了一种年轻人总应该喝一次的感觉。
运用类似“走心”营销方式的还有网易云音乐、杜蕾斯、999感冒灵、感康、味全每日C果汁……直到“走心”风刮遍市场,连辣条包装袋上都印着一句话文案的时候,这阵流行才算过去。
但这阵风刮走之后,其他再试图运用相似手段博取关注的品牌,则几乎无一例成功。无论产品还是传播手段,流行的基础在于顺应周期。
雷沃定律:新的总是好的,旧的总是不好的,但是非常旧的又是好的。
时尚的准则是新奇,但是又不要太过新奇。雷沃定律的主旨就是,不存在通行的适用于任何时间的服装、名字、音乐品位或者其他品位。存在的只是当前的品位、过时的品位和稍稍有点儿超前的品位。
就像金融投资一样,时尚也和品位以及时机相关。在所有需要制造流行的行业里,迟到,或者来得太早市场还没准备好,都是无益的。
名人效应是网络时代引爆流行的超级捷径。国产化妆品品牌如何短期内打破销售记录?找李佳琦带货就行了。
2018年双十一狂欢季,李佳琦与马云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比赛带货,妥妥胜出,坐稳“口红一哥”的宝座。各平台分析网红经济的文章层出不穷,也有媒体细数直播的辛苦,把李佳琦标榜为90后的励志榜样。
每种产品的流行都有一个引爆点,大概率是建立在重复曝光基础上的名人效应。
小说《五十度灰》2011年5月于美国首次出版,当年在主流图书市场中并没有惊艳的表现。2012年上半年,在这本出版不到一年时,忽然广泛流行,成为了出版历史上最伟大的意外成功事件之一,同时也掀起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内的几大美国新闻机构都做出了同样的评论:这本书不仅获得了成功,而且获得了“病毒式”的成功。
有分析者认为《五十度灰》的成功并不在于拥有成熟的营销策略,而是产品本身具有病毒传染式的特质。“女同性恋”话题自带传播力。
然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作者E.L.詹姆斯在出版这本处女作之前,早就在同人小说网(FanFiction)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同人小说网作为一种小众平台,虽然在主流世界中没有大范围流行,却有很多纽约城上东区的上流女士拥趸。在这个所谓的上东区“妈妈群”中,有知名的出版人、电影经纪人、社交平台创始人,她们都身体力行地帮助作者扩大名气。
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五十度灰》成功从网络文学出版为纸质图书,又被环球影业和焦点电影公司联合改编为电影。
如果一本书的销量达到100万册,它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常销书。2012年春夏,兰登书屋每周都要印刷100万套《五十度灰》三部曲。如果说它是成功的“病毒传播”,不如说是藏在暗处的大咖效应起了决定作用。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病毒传播”,几乎所有事物的流行都不是仅仅靠一对一的口口相传形成影响力,有效的影响力永远是1对100万的广播效应。
当然,爆品的出现往往离不开一点儿运气。但是想让人们开口为你的产品说话,创造出具有亲切感并能够引发共情的产品是路程的起点,这一切从“熟悉的惊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