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说自己爱钱,娶黄秋燕是一时冲动。我的钱都被利智管着

2019-07-26     明星八卦故事

他曾是一代人心中的精武英雄,《少林寺》让他一炮而红,从北京一路打拼到好莱坞,他演过英雄、大侠,也演过草寇,他就是武林高手——李连杰。那么,如今享誉国际的功夫之王是怎么炼成的?他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和风暴?他和利智又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倾听李连杰的英雄世界。可凡倾听。

曹:我们知道你正在紧张地拍摄《功夫之王》,现在拍得怎么样了?

李:还有两个礼拜就收了。

曹:我听说成龙跟你十五年前就想要合作,是吗?

李:对,那个时候应该是1993、1994年的时候。

曹:怎么拖了那么长时间?

李:那个时候我们俩都在香港一家公司做。我们俩在隔壁场,我在这个场他在那个场,我俩一起拍戏,他就有一个故事讲给我听,说我们不如就拍这个故事,我觉得挺好,但是当时在香港没做成。没做成因为很多原因,成本大,或者怎么样,考虑很多,有时候一加一不等于二,对不对。到了2000年,我们在美国,他跟我吃饭的时候又商量说,不如我们再拍一部,那个时候我们在这方面就挺接近的了,剧本也付了钱了,电影公司也准备投资了,但是因为两个人的档期,又没做成。

曹:我倒想你们俩要是打起来一定是非常过瘾的那种感觉。

李:也不会,我想观众不要期望太大,不要抱太大希望。

曹:我在想,你们俩打,袁和平应该没什么事了,你们俩可以设计。

李:不不不,其实很难摆位置,因为好人坏人打就可以打得你死我活,但是俩人都是好人就变成一种比武了,比武到了一定程度就点到为止了。

曹:我听摄影师鲍德熹说你们俩打得特别特别快,摄影机差点跟不上那种感觉。

李:因为都有经验了嘛,其实都不错。我觉得很开心,我们合作变成好朋友,除了拍戏,常常谈慈善的事情。

曹:对,你们俩都热衷慈善,但是观众蛮期待你们俩的这个戏。

李:我一直拼命地在博客里强调说,不要抱太大希望,因为有时候希望过高,当你看到跟你的希望值不一样,就会有些失望。

曹:你觉得《投名状》怎么样?

李:《投名状》是很特别的一部电影,它基本上不是传统的武侠电影或者动作电影,因为我们过去几年,几部大的电影,《夜宴》、《无极》这些,还有包括《英雄》,都是蛮富丽堂皇的,比如说摄影风格、包装,而这部是比较写实的,导演他很想追求真实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感觉。

曹:我听导演说你跟徐静蕾拍感情戏让他挺头疼的。

李:头痛。

曹:徐静蕾说跟李连杰拍感情戏像拍武打戏,我记得过去徐克跟我说过拍《东方不败》的时候拍一场激情戏拍得也是头痛得不得了。

李:拍完以后我都不知道是两个人在激情还是被强奸,好像你被人强奸似的痛苦。

李连杰8岁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15岁时已经连续5年夺得全国武术冠军,这项记录至今无人能破。在苦练传统功夫的同时,李连杰独创了一套“拳打流星”的练功方法,可攻击前后左右,防范四面八方。他独树一格的“醉剑”更是潇洒飘逸,柔中带刚。在习武的间隙,李连杰还自学中国传统文化,他曾作诗一首:“天高亦有名山在,武林更任剑侠游,常论自身长短处,方能更上一层楼。”他的功夫就是这样炼成的。

曹:你觉得从小到大,到多大岁数才开始对钱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李:从11岁,工资只有五元钱,那个时候靠补助。因为那个时候到16岁才学徒,可以定工资,之前就是补助。从小家里头比较困难,母亲一个人抚养五个兄弟姐妹,就四十几元钱,所以不容易。我从小就想争光,赚点钱养家口。

曹:那时候你在体校可以挣多少钱?

李:我的工资跳得很快,因为拿了个金牌就可以跳一级工资,我13岁拿了几块金牌,就跨过了学徒16元、19元、26元几个档次,一下子到了43元,我16岁的时候又一口气在全运会上拿了五块,一下就跳到了88元钱,16岁。

曹:那时候相当于教授的工资了吧?

李:教授,高级工程师或者我们说八级工,70年代88元钱就到顶了。

曹:我听说那时候你挺有意思的。我看了一个故事,说你那时候去美国比赛,尼克松来看你们的表演,然后说:“哎,李连杰你以后可以做我的保镖。”你说:“不,我得保护整个中国人民。”

李:嗯,对。因为出去之前已经有半年的训练,已经知道大部分的外交辞令,问到政治问题比如台湾是否独立、西藏是否独立,我们要表达立场。但有些牵涉到国家的情报、机密的时候,我们就说“天气好吗?运动好吗?”就是这样,改变一些政治的真的从小就训练一些政治的观念。

曹:有当外交家的潜质。

李:这是基辛格说的。尼克松问我说“你保卫我吧”,那我说当然我要保卫十亿中国人民,不会保卫你一个人。其实这话并不见得说是我真实想的,但是确实是在那个年代我训练出来的直接反应。这个直接反应使得当时尼克松总统就愣了一愣 ,他想不到,不像孩子说的话嘛,不可能是这个思维嘛。那基辛格就打了一个圆场,说“哎,你长大可以做外交家了嘛”。所以最近美国一些政界的朋友,还常拿这个开玩笑。我记得当时尼克松说了一句话,他说中国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很伟大的民族,美国也是。如果这两个大的国家可以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三十多年前的话,到今天听起来,仍然是很有道理。

1974年李连杰在随访问团经过中国香港表演时,被香港银都公司一眼相中,想请他拍片,而代表团则以李连杰年龄太小婉言谢绝。银都方面说他们可以等,这一等就等了六年。直到1980年《少林寺》开拍前,张鑫炎导演想到了六年前在香港看到的李连杰,果然《少林寺》让他一炮而红。

曹:《少林寺》当年在整个华人地区都是轰动一时的,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你得了多少片酬?

李:当时其实就是基本工资不变,每个人再补助一元钱。

曹:是不是那“壹基金”就是从那一元钱过来的?当年你给我一元钱,所以我们也用一元钱做好事。

李:对。也是缘分。我觉得“一”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我的理念是,宏观去看整个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我觉得就像一家人似的。比如说禽流感、非典、爱滋病是从非洲开始的,你说非洲不关我事,但是时间长了它就传染到这儿来,都是大家的事,牵扯到整个人类共存。

曹:《少林寺》让大家认识了李连杰,当时万人空巷。到香港之后,你完成了自己演艺生涯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篇幅,那就是《黄飞鸿》系列。是不是因为遇到了徐克这样的知音?

李:对,当然。其实就是《少林寺》之后,那时候自己对电影开始很热衷了,但是自己又属于单位的,单位又不给你去拍电影。那么(情况)就变得八年的时间在中国,只拍了四部电影。比我后出道的很多人,都已经拍了二十、三十部了,自己好像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就是青春有限嘛,你这个东西老没机会去做,那时候是挺大的一个冲击。从小我还背着一个责任,就是武术,怎么样通过电影去推广到亚运会、奥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有武术了,就很高兴,觉得下一步,我就要推广到世界,希望将来有一天奥运可以有武术,这是自己潜意识当中的一种责任。1990年在香港有一个转折,就是走出了80年代下半期的一个低谷。就有了《黄飞鸿》这一系列,包括自己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拍《方世玉》、《太极拳》、《中南海保镖》、《精武英雄》。

曹:你刚去香港的时候,适应那种环境吗?

李:我们内地长大的孩子,对于那些个文化,香港的文化、生活习惯很多都不了解,要慢慢适应,挺大的挑战。要从那里建立自己的事业,一个单枪匹马的人是挺难做的。但是我整天开玩笑,如何把数据拿出来,数据过硬的话,喜欢你的人不喜欢你的人都要请你去合作。

曹:你去香港以后,发生过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就是你的一位经纪人死于非命,你觉得这个事情对于你个人来说心理上打击大不大?

李:那是香港电影非常蓬勃的一个年代。我拍了《黄飞鸿》,后来拍了《东方不败》,就把古装的浪潮带起来了。那个时候整个东南亚基本上是谁有几个顶级明星谁就根本不用拍戏,马上赚钱。所以有个笑话、江湖上的笑话,就是打劫银行,抢银行,还要跟警察在街上开战,抢演员开战都不用,有一个合约就值几百万,这样的游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是当时整个的风气,比较混乱。

曹:等于是把演员作为一个赚钱的筹码,一个棋子儿,是不是有点这样的概念?所以当这种关系不协调以后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故事或者悲剧。

李:其实很简单,就是“利”字当头,大家为了赚钱,赚快钱。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特殊的年代背后有很多故事,当然有些东西方便讲,有些东西不方便讲,不是一个人,很多。几个当年的演员,刘德华、周润发、周星驰,其实这些人当时背后都有一些故事。

李连杰从影以来就很清楚地知道,不管他做多少次武术表演,都没有一部电影的影响来得大,所以1998年他决定向好莱坞发展。在电影《龙之吻》中李连杰展示了他深厚的武术功力,就连法籍武术冠军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那么李连杰刚去好莱坞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呢?要在好莱坞立足到底有多难?

曹: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你开始转到好莱坞发展,你刚去的时候觉得顺利吗?你那时候在亚洲已经很有名了,可是去好莱坞还要让你试镜,你习惯吗?

李:习惯。其实我那个时候已经很成熟了,我很客观地知道,不管你多红,你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喜欢香港电影的人知道你是谁,其他人是不了解你的。北方人说你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你要抓住每一个机会,正确地面对自己,去挑战自己。所以我觉得面对试镜,你倒过来一想就明白了。如果现在有一个印度大腕,在印度红遍天下,中国人没听过,咱够不够胆给他请过来,到中国来主演一个华语电影?是不是他来了我们也要试试他?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游戏的话,你就觉得很正常的,我们也是这么对别人,别人怎么会不这样对我们?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每一个机会,挑战自己。我从来都说,外面没有敌人,不管社会多么复杂,真正的敌人和对手就是自己。有没有放下你自己,有没有每一天都当学生一样的面对生命?每天都当学生,就是做学习工,你每天就做学生心态。

曹:你刚才说到学生心态,我就想起,据说你当时拍戏的时候和梅尔·吉普森有一场戏,你真的像小学生一样,跟背书一样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可人家把词儿变了。

李:对,一定的。说句不好听或者不斯文的话,我们都是老油条了。在电影圈混了二十多年,我常常看见新人走进来,梦想和我们这些老油条拍戏,他们都很紧张的,在那背对白,你看他们眼神都知道。我当时就这个状况,而且最主要是对语言,你以为你讲出的那个英文是背得很清楚的,但是他觉得声音不对,或者语气不对。“你好吗?”“你吃饭了吗?”“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呀?”你说这个字是没错的,但是声音、感受并不是从内心里讲出来的,所以就闹了很多笑话。

曹:你觉得去好莱坞在那受歧视吗?

李:受歧视是很正常的,如果你自己认为你被受歧视就更正常了,因为连很多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亚裔人都觉得受歧视。但是你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被歧视,你看看,很多出色的华人在美国,仍然做到大公司大财团的CEO,如果你能证明你能为这个企业,这个财团,这个电影赚到大钱,就没有人会歧视金钱,你说是吗?怎么会歧视你?就算我不喜欢你也要重视你。我就试过大电影公司,我不是讲过吗?好玩的就是人家大公司的老板,我求人家,人家不理我,后来人家求我、跪在我面前,再过多少年,他又变了。就像股票一样,赚钱了你就是英雄,跌下来了你就换人,就是这么很现实的。市场经济是比较现实的,看你的能力,看你的素质,其实我觉得,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这个歧视问题越来越少,就是看本事,看谁有本事生存下来。

曹:所以我觉得你有一件事情我还是挺钦佩的。你当时拍了《狼犬丹尼》,因为有一些暴力的镜头,所以你在自己的博客上让爸爸妈妈注意不要带小孩子去看,当时FOX公司都跟你急了是吗?

李:对。那是2000年,我第一次拍《龙之吻》,因为我们一般拍的都是动作电影。美国不是有限制级嘛,就是17岁以上的,17以下的,13岁以下的,等等,或者是一定要大人带着孩子去看的。我只是觉得为人父母就要做到这个责任,所以引起电影公司极力反对,你自己砸自己锅卖自己铁,你怎么可以这样?没有,我说,我就是讲实话。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几种话,一种是官方话,一种是比较诚实的,一种是极诚实的,就是每个人的性格问题。有时候讲一些实话出来,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可能一开始不被人接受,就包括我推掉一些很美国的电影,其中包括《骇客帝国》等,都不大被人接受。但是这么多年下来,通过暴力电影去阐述非暴力的主题等等,这些思想,慢慢慢慢美国人就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需要一个时间去了解的,所以后来他们看你就在另外一个位置上。其实要在商业市场上迎合那些数字,就是数据,但是又要坚持自己做人的理念,有自己的风格才是很重要的。可能这也是后来我被评为“最强的”中国人的原因吧。

1989年,李连杰在拍电影《龙在天涯》时,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当时的亚洲小姐冠军利智。在一刹那,李连杰形容自己一直在发呆,而利智就像他肚里的蛔虫一样了解他内心。当英雄遇到美人,婚变加绯闻,自然引起外界一片争议。那么他和利智为何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马拉松恋爱?利智又为何离开演艺圈?

曹:我们都知道利智是个大美人,也是上海女孩子。外界总是说上海女孩子比较聪明,还很精明。结婚这么多年,怎么体会?

李:我觉得,其实不止上海女孩子聪明,上海男人也很聪明。你认识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就像上了一所大学,在里头学到很多知识,真的。我以前可能是北方人,比较大大咧咧,比较粗线条,大家从舆论上可能听到我把一切都给了太太,一切都付出,其实,你想想,我也不是很傻吧。另外一面,任何都是双方的付出。在我人生坎坷的时候,都是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我。我在其他访问中讲过,她曾经说过,“你如果什么都失败了,我养你一辈子”。因为我们认识的时候,她的经济条件各方面都好过我,而且是挺有头脑的一个上海人,接触商场、做生意,各方面都挺好。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之所以有今天的李连杰,就一定有旁边的利智,我们是一个整体。两个人最后能融合成一个主体,一个家,我觉得这是双方的付出。

曹:你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追太太追得辛苦吗?据说你有一次等了好几个小时?

李:对。那是比较浪漫的事情,因为也不是特别地,怎么讲辛苦不辛苦,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讲,你不觉得辛苦吧,是吧,你就去追求,很浪漫。有一次,记者问我,什么是最浪漫的,我说最浪漫我记得她回家的路出去工作,有一段时间回到香港,我知道她下了飞机一定会走那条路,我就跑到那条路去等,结果等了七个小时,他们已经从另外一条路走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对香港还不熟悉。

曹:是你们恋爱的时候就想好的在那天结婚?

李:是我想好的。

曹:那是不是当时也是因为自己有另外的婚约在身,觉得不方便?有这个原因吗?

李:没有没有。其实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失败主要可能是我不成熟,太早出名。

曹:年轻人不懂爱情?

李:不是,太早出名了以后也不懂得这个方面,挺冲动的,其实是挺冲动的一件事情。觉得反正人都要结婚要嫁人,那就不成熟。将来就会有对吧,就会有错误。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早在拍《少林寺》这部电影时,李连杰和他的师妹、影片里的女主角黄秋燕收获了他第一段青梅竹马式的感情,然而没人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而《龙在天涯》这部电影则让李连杰和利智一见钟情,于是他不顾一切地与前妻离了婚,并在事业低谷期把财产都给了前妻。李连杰说,“我不喜欢我的女人在演艺圈”,于是利智在事业高峰期退出影坛,甘愿做李连杰背后的女人。

曹:我一直觉得挺遗憾的,就是你没有答应李安导演拍《卧虎藏龙》。你当时是为什么?因为和太太有约定是吗?

李:对。其实为了拍《卧虎藏龙》,1997年的时候李安导演就找我了,我们曾探讨怎么拍,包括我跟他说有两个建议,动作导演找谁,袁和平导演,包括在中国最好的制作人是谁。探讨了两年以后正好那么不巧,我那年要结婚,太太要生孩子。所以我说我已经答应太太,她生孩子我就一年都不工作,要陪在家里头。

曹:你会觉得遗憾吗?

李:不遗憾。生命中有很多事情都很重要,你做了这个就不能做那个,做了那个就不能做这个,最主要是问心无愧地付出就可以了。

曹:你后来看了《卧虎藏龙》了吗?

李:有,非常好,非常出色。

曹:那在整个操作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一些你完全没有想到的困难?

李:当然有很多人不理解,网民质疑,大家可能看一看网上,都会提出来。这需要一个过程,我说你觉得我们骗您这十二元一年,你不喜欢的话你可以等两年,等三年,看看我们真正做了什么,所以我自己要求我们每三个月要把账目都公布出来,而且我已经针对大家可能对我们国家一级的财会部门都不放心的时候,请到全球顶级的,比如说德勤这样的会计师行去监管。

曹:我们知道你现在把自己所有

的身家全部交给太太了,如果你要做慈善事业的话,从太太那还能够把钱拿回来吗?

李:对于慈善她从来不犹豫的。为什么叫“壹基金”,我是听了国内的明星,他们有一个几百人的俱乐部,他们给我的一个建议,我采取了这个建议,我觉得很好。大家就说做善事我们义不容辞,但是不要公布数字。因为一公布数字就会变成一个竞赛,一旦竞赛,媒体就很容易抓到很多的不必要的麻烦。你片酬多少你捐这么少,你片酬多少你捐这么少做善事就变成还要被人质疑,还要被人剁。很多人都说我捐多少,你自己却连一元钱都没捐!所以我就觉得这件事可能在我们这个慈善事业起步的阶段是挺重要的。所以就我们大家每个人一年捐九百九十九元,你超过九百九十九我们也不公布,就是因为不希望变成一个竞赛。只是我呼吁所有的公众人物,现在体育界、文艺界,我们有三百多人,所有的名人,大部分都开始加入进来。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我还没有请到,将来一定要亲自去请更多的人。我们都有义务回馈社会,也希望媒体跟进监督,也希望百姓一起来做。

曹:你刚才说了,自从你宣布“壹基金”的计划以后,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音、质疑,有很多的冷言冷语,冷嘲热讽,甚至有人会质疑说,李连杰你让人家捐款,你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造你的豪宅?面对这样的一些议论,会觉得有点灰心吗?或者说有点委屈吗?

李:不会不会,我觉得很正常,如果说我李连杰出钱,中国十三亿人的贫富就可以解决了,那我明天可以倾家荡产,但是现实不是如此,我们要很理性地来做一个平台。我一直在说,这个平台不是李连杰活着的时候要用,即使李连杰走了,一百年后我们大家都走了,希望有一个人,有一个传承,这种爱的传承可以一直下去。我们在北京已经有十二所大学,一千两百多学生,将来在全国推广,就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我都会很顾及,希望在他们成长的时候都有这种理念,就是说,我关心社会,我愿意付出一点点,起码我的心意,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一个企业拿出几十万,几百万,我说很容易,但是我们现在接到四十万个手机的短信。

曹:意义不一样。

李:意义完全不一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dutO2wB8g2yegNDyi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