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人们把最美的时光、最美的艺术封存在了大漠敦煌里。
它是人类文明最美的杰作,世间上每一个美丽的灵魂都是从敦煌转生而来。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了对敦煌心生向往,一生只有去过敦煌,灵魂才会变得完整。
前流长河 波印重阁
如果发明了时光机,许多人都渴望第一时间回到汉唐,一览空前盛世。而事实上在莫高窟。我们能够找到心之所向的这场汉唐遗梦。——10月28日,楠书房·敦煌文化之旅的第三天,我们终于来到神往已久的莫高窟。
莫高窟开凿在峭壁里。一进窟内,内心瞬间变得平静,完全忘掉了洞外黄沙飞舞的残酷与浮躁。所有的色彩和文字都变得斑驳模糊,许多造像也都落魄残损,可是那种美的魔力一点都没有被风沙和时光侵蚀掉。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美,走快一步、眼睛多眨了一下就会错过了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来到这里就只想永远留在禅室里,天天对着绚丽的壁画和佛像。
莫高窟多为私人出资开凿的石窟,佛像和壁画都凝刻着无限的虔诚。每一处细纹都经过精心修饰,每一个表情都仿佛探知心声。那些不知名的工匠怎么竟有如此高超的手艺,那些纹饰,那些造型,哪一样不是出自艺术家的手笔。
莫高窟第98窟 穷子喻 五代
每每看到这样来自古代的辉煌,总不免作一番痴想,仿佛当年的画师还近在眼前,一切曾经的繁华还触手可及。每一次的痴想都是一次穿越,都是带着对历史的崇敬做一番虔诚地膜拜。
创作也好,研究也罢,孤单寂寞、虔诚专注才能铸造辉煌。
莫高窟第217窟 佛说法图 盛唐
莫高窟第45窟 释迦及弟子像一组 盛唐
借由台湾作家何飞鹏的散文《一点聪明一点痴》中的一句话:任何人“慧”不如“痴”。慧易成事,但难成大局;痴似呆拙,但孜孜矻矻,一点一滴,最终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前世美梦,今生敦煌
二十世纪初,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无意中打开,敦煌再次暴露在全世界眼前。无数人像嗜血的恶魔一样来到了敦煌,给敦煌带来掠夺和蹂躏。
今生的敦煌看似很坎坷,但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死的威胁,反而是生的力量。
如今我们常常想,如果没有斯坦因等人的到来,我们现在将拥有多大一笔财富啊!可是未必!可悲的是让我们唾骂的强盗们带走的文物几乎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可是晚清政府将剩余文物运出时,几乎每至一处就失窃一部分。
孰是孰非,永远无法简单地下一个定论。敦煌是一部辉煌史,也是一部辛酸史。在这部史书中出现的每一个曾经鲜活的人物,都应该获得后世公正的评价。
所以,如今的我们依旧带着一份敬意注视着王圆箓的灵塔,它伫立在这里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敬告:让贫弱和无知书写的无尽辛酸与遗憾不再重演!
人生如逆旅 此处是吾乡
常书鸿是第一代的敦煌守护人,因为在一本旧书上领略过敦煌的美以后,毅然抛弃巴黎的荣誉和惬意来到敦煌。战乱、严酷的生活环境、文革的灾难,都没有令他放弃守护敦煌的事业。
老先生说他虽然不信佛,也不相信有轮回。但是如果给他投胎的机会,他还要做“常书鸿”,因为他在敦煌的事还没做完。
樊锦诗是第三代的敦煌守护人。这位娇小瘦弱的女生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守在敦煌。她亏欠了家人很多,但是她心里面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敦煌的美值得她献上一生的青春,她一定要做点什么。
本图片来源:公众号“敦煌研究院”
三年又三年,直到现在退休了她依然是退而不休,每一天都担心一觉醒来敦煌就这样消失在黄沙中,总是半夜从梦中惊醒。她觉得这五十几年的工作只不过完成了莫高窟的工作的1%。
而今,莫高窟一共拥有150位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的讲解员边磊老师已经在这里12年,他说:“莫高窟讲解员的流失率是很低的,大家来了,就不想走了。”他们日复一日在这里为一批批游客讲解,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却不知疲倦,甘之如饴。
正是因为一代代敦煌人坚守莫高,心无杂念勇往直前,才有了今天“千年敦煌重焕光”的模样。他们不一定听过《无问西东》里那句台词——“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但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敦煌的美好,需要我们的惦记和信念才能一直延续。虽然敦煌正在一天天地消逝在风沙中,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命运。
但是只要还有人相信、还有人向往敦煌的盛世美颜,她就不会消失殆尽。就像敦煌的守护人每天都在跟时间竞赛,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一生去多换敦煌的一千年。
此刻想起之前看过蒋勋的《美的沉思》里的一句话,能很好地诠释这一感动:
“时间会战胜个人,但不会战胜人类。'文化符号'的存在,是民族合力抵抗时间灾难的标志。”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
拨开尘沙,又见明月,再见敦煌
(来源:楠书房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