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前,人类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发生在二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展开。夹杂在这三大浪潮里的一次次涌动的小浪潮,将人类推向一个个新高度。让我们用键盘记录身处这些浪潮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对普通人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
刘意守站在窗口,不远处的高楼已经看不见了,路上的车流也变得模糊起来,心中黯然,又是一个雾霾天!这爆表的雾霾天已经持续了3天,还不知道几天才能结束。
此时的刘意守不由得怀念起几十年前,那时候虽然也有扬沙天气,但扬沙天气一两天就结束,并且扬沙颗粒大,戴上口罩就没问题,而在雾霾中穿行,不管戴什么口罩,都只能是安慰,雾霾细小的颗粒可直接进入肺泡,就算是坐在家里也防不胜防。
80年代的西安在刘意守的记忆中有两个突出的印象,一个是风沙大,一个是四季分明。由于风沙大,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提倡植树造林,10年树木,没出10年,西安的风沙明显减少,在2000年后,基本上就没出现过沙尘暴。除了远处的西北防护林,在西安本地也不断地提倡植树,以至于现在的西安绿化率排在全国前列。树林挡住了沙尘,能挡得住雾霾就好了。
在刘意守的印象中,7、80年代,西安最多的就是杨树。那时候城市一点也不拥挤,楼房也是低矮的居多,城市最高的建筑除了大雁塔就是位于钟楼边的邮电大楼。东西南北大街的道路都很窄,两边的树也不高,但很挺拔,以杨树、槐树居多。而城外的柏油路两侧多数是成排的窜天杨,就像现在北方省道、国道两边的杨树,整整齐齐地站在道路两边。
杨树是挺拔的,青白色的树皮上印着一只只眼睛,看着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而槐树的皮是黑褐色厚厚的一层,裂开形成交错的平行沟壑,百年的沧桑就刻在里面。
其实,在西安还有种树成了一景,那就是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西安府志》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到了春季,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唐时在灞桥设有驿站,当时叫做"滋水驿",也被称作"灞亭"。古时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依依话别,“折柳而别”就来自于此。所以柳树多数种植在河道两边,如果远远地看到一溜的柳树,多数情况是有条河在远处。围绕明城墙四周的护城河两边也栽了柳树,夜深时,平静的河面倒映着柳树和圆月,时不时传来一两声蛙鸣,似乎又回到了古时候。
刘意守骑自行车最喜欢走的路就是友谊路,特别是夏天,高大的树干呈绿黄色,发着白亮的色彩,树冠遮蔽了阳光,是西安最有特色的林荫大道,特别是西工大门前的那一段。而最惨的也是这些法国梧桐,在2015年修建地铁时移走不少,林荫大道没有了,不过据说计划5年后再搬回来,也许友谊路还能恢复原来的模样。
西安是座古城,古树自然不少,分布在城里、寺庙的古树种类繁多,都已经建档立卡,作为重点对象保护起来。提起古树,不能不提那棵银杏树,位于终南山,有着1400年历史的古观音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内最吸引人的,就是声名远扬的千年银杏树。这棵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银杏树已在历史的风霜中屹立了千年,据说这棵银杏树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
居住的小区里,或物业栽植,或居民自己种植,槐树最多,此外最多的是曾被评为西安市树的石榴树,每到秋季那火红的石榴花就点缀在绿色的树冠里,装点在小区的道路两边。居民区里,比较常见的还有香椿树,这种树很容易成活,春天的香椿树芽,多数都成为饭桌上的佳肴,香椿炒鸡蛋是春季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一些香椿就是随手从树上掐下来的。
刘意守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树,平时很难被人注意到的桂花树,在初秋吸引了所有的人。可以说初秋是西安最吸引人的季节,炎热消退,清凉袭来,古城变得色香味俱全起来。八月桂花香,这个季节走在古城,除了满眼青砖绿瓦、红柱黄顶的建筑,就是阵阵暗香,整个西安就成为一座香气扑鼻的古城。
在西安,公园里种植最多的除了塔松以外,就是一些观赏树木,有玉兰、樱花。记得小时候没有樱花,而最近几年,樱花多了,西安市还形成了几处观赏樱花的景点。
说实话,刘意守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树,柳树有柳絮,杨树有杨絮,梧桐树更不用说,梧桐树的毛有时候迷眼睛,银杏树有臭味,唯一没有缺点的就是桂花树,常绿,暗香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