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辍学当工人,却攻克世界级公路癌症难题,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06-12   教育行动

他一辈子致力于解决道路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被称之为“公路工程癌症”的膨胀土问题,让全世界工程师从中受益;

他建立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指导了我国95%高速公路的建设;

他研发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与路面维修技术,让高速公路的运营更加高效、更为快捷……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杰出成就奖”等十多项荣誉及奖励。

2015年,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

从年少辍学,到博士毕业

郑健龙生于湖南邵东,初中毕业后,他便辍学回家,学过裁缝,修过铁路、机场,后来进入工厂当工人、化验员。

没有读过高中的他,由于对知识的渴望,报名到厂里的“721工人大学”读夜校。

“记得是每周三的晚上,一次两节课。

我一口气报了代数、三角、几何、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等好几个班,这样我几乎每个晚上都在读书。”

后来,他争取到了进长沙交通学校学习的机会。

留校任教后,他又争取到大学学习,从本科念到硕士

也许是因为在最想读书的年龄被迫辍学,郑健龙院士说,他这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我总觉得自己笨,而且少年失学,研究生毕业都32岁了。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比别人更勤奋些,更努力些。”

研究生毕业没多久,郑健龙便加入了张起森教授的课题组,“3个 ‘七五’期间国家组织的重点攻关项目,我们整整搞了5年。

当时学校只有20多台计算机,而我们课题的计算工作量又很大,我是常常等到深夜无人用电脑了,才一个人在机房同时操作20多台电脑,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也就是因为这份勤奋,1993年,郑健龙申请到了当时最难申请的比利时博士后基金,基金资助力度之大创造了当时公派留学的一个奇迹

由于对知识的不懈追求,1998年8月至2001年12月,郑健龙就读于长安大学,获得道路与铁道工程工学博士学位

攻克“公路癌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楚雄到大理的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参与解决施工工程中技术难题的郑健龙,对公路工程中施工中遇到的膨胀土治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膨胀土是一种不良土质,因其失水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急剧膨胀变形,路基和边坡难逃过垮塌、滑坡的厄运,令全世界的工程师们都感到头疼,被称为“公路工程中的癌症”。

我国26个省区分布这种特殊土质,每年膨胀土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1995年,在郑健龙的努力下,“膨胀土路基加固技术研究”在云南省立项。

2002年,交通部启动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郑健龙为项目领衔专家。

15个寒暑,郑健龙团队走遍了全国10多个省区,梳理国际上膨胀土滑坍处置方法后发现,无论是抗滑桩,还是重力式挡土墙,这些“刚性”处置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堵”。

而“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何不采取“柔性”手段,设法释放膨胀土滑坍前聚集的能量呢?

郑健龙团队在室内做了4000多组实验,野外实验多达500多组,发现采用土工格栅将膨胀土边坡分层包裹,并相互连接,让其适度膨胀并受到必要的约束,同时通过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可使边坡的坍塌得到有效治理;

采用膨胀土做填芯料,再在外围铺上一定厚度的非膨胀土控制水汽入侵,找到一个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平衡湿度,可使得用膨胀土填筑起来的路基保持长期稳定。

这一全新的以“柔”治胀的思想和技术,在楚雄到大理高速公路、广西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在12省区30多条高速公路得到推广,攻克了膨胀土边坡治理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2009年,“膨胀土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美国新技术导向性期刊《Civil Engineering》主编称赞:“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膨胀土工程处置范例……使全球工程师从中受益。”

不甘路途艰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他上中专时提前半年毕业,读本科时还一边教书,研究生又提前一年,后来又读了博士,当了十几年的大学校长,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健龙院士对自己成长最大的体会:

第一个也许是因为最想读书的年龄被迫辍学,我这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我总觉得自己笨,而且少年失学,研究生毕业都32岁了。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比别人更勤奋些,更努力些。

第二个体会是做事不要挑三拣四,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投入一行。

不能说我不喜欢就不干。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做了,尽心尽责地做了,总会有收获的。

当工人时先是让我搞热处理,后来又让学化验,最后做翻砂工,按说这几个工种跨度不小,而且有难有易,有的特别受罪,比如翻砂工,但我都没讲半点价钱,并且为了做好这些工作主动报名读夜校——没有这一步,我能考上大学?

做翻砂工叫苦偷懒,厂里能推荐我读中专?

我先后学习过机械、力学、道路工程专业,这些专业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日后的实际应用中其实是能够融会贯通的,不同的学科能不断地给予我新的思路和灵感。

第三个体会是要“吃得苦霸得蛮”。

别人看到我笑哈哈的样子,问我这辈子有没有难事?

当然,难事太多了。

比如我们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膨胀土治理,不说如何科研攻关什么的,也不说像民工一样转战在各个工地上,光是为了让施工方配合,我们就费尽了口舌。

还有我们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当时交通运输部跟国家发改委谈了三年,才同意有10个名额,而这10个里根本没我们的份。

我们找省里、找交通运输部、找国家发改委,当然我们自己也不断地练内功,最后几乎在所有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争取到了这个国家级平台。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确实是这样,学习是这样,工作也是这样。

郑健龙院士衷心希望当代青年人在国家兴旺强盛、社会持续进步、人们的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不断优化的新时代,珍惜大好时光,

刻苦学习钻研勤奋努力工作,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家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