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她既是育儿心理老师又是一位好妈妈。她的很多育儿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参考!家庭的抚养不仅是物质抚养,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当发现孩子进入青春期,教育方式的调整有以下几点:
第1, 把要求命令的口气变为商量,过去对你说"你带上什么什么东西"现在你说"哎,那东西你带上了吗",这就是商量的口气。
第2, 要将孩子视为同事和朋友,你跟闺蜜好友怎么说话,你跟孩子就怎么说话,要拿出这种感觉来,就你两是特好的朋友。你像妈妈跟女儿,爸爸跟儿子,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那你家庭关系一定特别好。所以这个过程呢,你需要要调整,也就是大人需要调整。有的时候呢,给孩子一点面子,然后私下就跟他说,我白天的时候给你面子了啊,那事吧,我觉得你有点过了,点到为止。
第3, 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越是到青春期,越是要让他担事。比如说家里有老人病了,你告诉他,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我陪,周末你得给我陪一天半,为什么,因为家里的事每人都要分担,不能说为了高考,你什么都不用管。我告诉你们,他要是真有能力,就那一半天,他照样能考上,他没那半天他也考不上。
学习这个东西啊,我有时候跟很多人开玩笑,我是65年上小学,76年毕业。从上学第一天就开始学工学能。种红薯种水稻,我全干过。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不上学你说怎么办?我说我现在也没上学我活的挺好的,这个当然不是绝对的,我也确实缺少很多基础性的知识。
但是我还是这个观点,学习差一两天不重要,他愿意,那知识点要补完全可以补回来。关键是要让他知道在这个家庭中他担当了责任,家里不担责,你能指望他在社会上担责吗?为什么现在很多名牌大学说我们现在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看那些当官的有很多出问题的,其实都是很多及其的利己主义者,他把他自己关心的人照顾的好好的,他想过别人吗,想过那些贫穷的可怜的底层人吗?
所以这些问题在哪,是在于他从来没有一种超出血缘或者直属关系在外的对人的一种感受,因此,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让他去体会。比如说我在医院陪床的时候,看到过很多生生死死,看到别人的欢喜,包括医生护士的不容易。
那么,可能你去菜市场,看到别人大早上起来上菜,你会觉得这些卖菜人的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孩子生活当中,生活本身就是知识,一定要让他在初中或者高中介入一些生活的事件,尤其是些大事,要让他介入,比如说我每天做饭,那你就每天洗碗,你要是不想洗碗就炒两个菜,让我来洗。或者你帮我洗菜,总而言之,家庭的事,大家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