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说到底就是个“装”

2020-03-23   鱼堂主爱思考

演员陈数曾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她曾在14个月中拍了四部戏,所有人都跟她说,她获得了很多,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名望上的,但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她也失去了很多。

她渐渐的发现,那些拥有的物质或者名望,让她感到负重和疲惫不堪。

后来,通过和物质之间一个断舍离的过程,才让她的心情和心灵得到了放松和排解。


白岩松曾说过:

“三十岁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处乱跑之后,要做一次减法的重要时间,否则就晚了。为什么要做减法,因为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该去做,八条线栓着你,你能跑多远?它可能会互相的牵制。”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不完,每天优哉游哉的浪费着时间,浪费着青春。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很多事情不再去做了,不是不能做了,而是不想做了。

尤其是过了三十岁,开始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时间的长度是有限的,不管是时间,还是精力变得格外的珍贵,让我们也越发地清楚了,有些事真不该再浪费时间去做了。


01

装腔作势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个“装”。

装有钱,装年轻,装幸福。

好像每天不“装”一下,感觉一天都白过了。

我有个同事小伟,以前同事聚会总会叫着他,因为他特别给“面儿”,不管酒能不能再喝了,谁跟他喝都会继续去喝,每次喝完酒都是翻肠倒胃地吐。

现在我们一叫他喝酒,他就连连地摆手,还劝我们去喝茶,而且,保温杯都不离手,我们调侃他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小伟笑笑说:“以前为了装,往死里喝酒,就觉得酒喝的多就是牛人,喝完之后,肠子都想吐出来的难受劲儿只有自己知道。现在上了年纪,才知道装那玩意也没啥用,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说着,还不忘吹吹保温杯里漂着的茶叶,然后,喝口茶,满意地走了。

在我看来,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惺惺作态,而是真实地活着。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吃饭前要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收到个礼物也要发个朋友圈晒一晒、跟老公出去旅个游更要发个朋友圈,恨不得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就怕别人以为自己是跟情人出去鬼混了。

过了三十岁就越来越明白,不必再在装腔作势上浪费时间了,不必在不开心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希望别人看到,想得到别人的安慰了,自己会去安抚好内心的伤痛;也不必有事没事晒个幸福,让别人羡慕,自己的快乐,不需要别人凑热闹。


02

强行合群

曾听一个社会学家说:“人是社群性动物,所以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独自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人才惧怕孤独。”

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我认为孤独不在于是否离开了集体,而是在于精神上是否富足。

从上学开始我就不是一个合群的人,朋友不多,也不喜欢跟人家凑在一起,连我妈都说我“特”,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啊!

工作了以后,吸取了教训,觉得即使不喜欢,也应该伪装一下,毕竟要搞好同事之间的团结。

我是个特别反感夜生活的人,本就不喜欢太热闹的场面,再加上,前一天如果熬了夜,第二天全天都会没有精神,一天脑瓜子都会是晕乎的。

所以,我特别害怕同事聚餐。吃吃喝喝,扯闲篇,我就感觉挺无聊的了,每次还要加个场,不再去唱个歌之类的,好像这个聚餐就是不完整的。


为了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中,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参加,然后,第二天狂喝咖啡,让自己清醒一点。

有一次,聚餐后的第二天,我揉着晕沉的脑袋想去茶水间喝杯咖啡,就能听到同事在议论我,说我装,参加个聚会还装矜持,巴拉巴拉一大堆。

我为了能融入到集体中,即使不喜欢的聚会我都参加了,自己痛苦着,背后还得听别人数落,我这是何苦那!

我没有找那些议论我的人理论,觉得也没有那个必要。

不过,经过这件事后,我不再那么委屈自己了,不想去的聚会我不再参加,不想去的场合我也不再捧场。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地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们毫无关系。”

人确实是群居性动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合群才不孤独,有的时候独处才能享受自由,才更自在,而强行合群才是真正的孤独。


03

强行坚强

我们总是想让自己变得很强大,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看上去坚强,心里却很委屈。

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即使是一个人,也想活得像只队伍。

但其实,我们只要活得像自己就好了。

去年有个新闻泪奔了很多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

一个95后做销售的男子,陪客户刚吃完饭,不知道喝了多少酒,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酩酊大醉了,即使把自己喝成这样也不知道单子能不能成的他,终于无力地摊倒在地铁口,当他看到妻子时,终于卸下了自己的“伪装”,控制不住地抱着妻子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成人的世界本来就很苦了,不要再强行让自己坚强了,那样会更苦的。

有次在公园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接了一个电话,他冲着电话吼了几句,然后气急败坏地挂掉了。

接着,他突然抬起手,把手机使劲扔进了路边的花坛里。


没过几分钟,他就钻进树丛里去找手机了。

成年人啊!到了崩溃的边缘,也能在那一刻里,考虑到发泄的成本。

手机摔在花坛的土壤上,总比摔在水泥地上,要保险得多。

但我还是希望,哪怕是这一次,他能真实地做一次自己,把所有的压力和难过,都重重地扔到一边,哭一场也好。

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到了30岁以后,我们知道了成熟不代表不妥协,当别人看惯了我们的逞强,就会忽略了我们的脆弱。

当我们不开心、难过了就表达出来;被生活压地喘不过气来就去释放出来;喜欢就去做,讨厌就不理会,活得自由洒脱。

这难道不可以是我们向往的成熟和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