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热会使人的眼睛和身体都发黄,且黄色鲜明,症见发热,口渴。身倦无力,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象滑且跳动急速。这是由于湿热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液外泄,浸渍于肌肤所致。
根据湿热的不同程度,又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三种症候
表现:热重于湿,是以中焦热盛为主,而又夹湿邪的一类证候。因其热重而夹湿邪,故又有人称其为“温热夹湿病”,多见于湿温病化燥、暑湿病或伏暑病中、后期。以高热,汗出,口渴,心烦,脘痞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主要临床特征。
治则:清热除烦,兼缓下
主方:栀子大黄汤加味
内伤湿滞
表现:湿邪挟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吐,大便溏泄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则: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主方:正气散加减
湿阻中焦
表现: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治则: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味
湿热郁蒸
表现: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治则:清热利湿
主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湿热蕴蓄中焦
表现: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而成动风。牙关紧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神识昏蒙,舌苔黄腻,脉濡。
治则:清肝利胆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味
湿遏伤阳
表现:湿热病后期,由于湿遏伤阳,温化失权,心阳衰微,火不制水,水寒之气泛滥。症见心悸头晕,肢冷身肿,舌胖嫩苔水滑,脉沈弱或沈迟。
治则:温阳利水
主方:真武汤加减
表现:本证乃中焦脾胃湿热不解,郁于肝胆,热重于湿,发为阳黄之候。湿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身热;湿热郁阻气机,肌表气机闭塞,故虽有热而汗不出;头为诸阳之会,湿热上蒸,可致但头汗出,因表气不畅,故身仍无汗;湿郁热蒸,逼迫胆汁外泄,浸淫泛溢于周身,故面、目、周身黄染,小便色黄,因其热重,故黄色鲜明如鲜橘子之皮;热邪伤津,则口渴欲饮;湿热阻滞,气机不畅,胆气不疏,故腹满、胁痛;脾胃升降失司,故食少,呕恶;三焦气化不利,水道滞塞,故小便不利;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是热重之征,舌苔腻。
治则:清热,利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脾属土,不喜湿,所以脾胃的症候多有湿热掺杂,所以在改善过程中应仔细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