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除了祭祖活动外各地民俗有何不同?

2019-08-13   文藏

在我国古代民间在七月十五有祭祖的传统,故这一天被称为祭祖节。

中元节

而中元节则是道教对此的说法,据说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在这一天地官贵赦免所有关押在地府的鬼魂,阳间人已故的祖先们都会在这一天回到家中与家人团圆,家人则准备供品用以祭祀祖先,想它们报告近一年的各种情况,所以才称祭祖节。

而我们从小到大关于这一天听到的最多的还是鬼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按照道教说法,在中元节这天掌管地府的地官会大开鬼门关,地府所有的鬼魂一涌而出,有牵绊的就会回到自己家中去,一些孤苦伶仃的鬼魂就在人间游荡,形成一幅百鬼夜行的盛况。加上有说法在七月十五这天是人间阴气最盛的时候,而鬼魂属阴,所以更习惯将这一天称作鬼节。

百鬼

因为七月十五这天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说法,于是乎当天的活动不再局限于之前单纯的祭祖,还衍生出了其他文化活动,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了各种民俗,而这些民俗又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

祭祖

比如说在我国河北地区,中元节多选择携带供品前往祖地扫墓,并且带着一些麻谷到田埂上,意为“荐新”,还有一些地区除了祭祖以外,还会准备一些物事送给外孙或者女儿,称为“送羊”。

祭祖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则会在海面上放置木板做成的小船,小船上面会贴上纸条上书使用者的姓名,然后装上食物、衣服鞋帽等,然后点上蜡烛用以怀念那些弥海身亡的人。

水灯

四川的部分地区在中元节流行烧袱纸,大意就是将纸钱叠成叠,然后封装起来,上面写上要烧给人的名字,意为施孤。在成都等地用纸做成花盘的形状,上面摆上供果和纸钱,送那些在鬼节回到人间的鬼魂回去,一些在周边游荡的孤魂野鬼也可受此香火。

在一些沿海地区有放水灯的习俗,有说法是为那些在海上游荡迷路的亡魂指引道路,让他们在水灯的引导下都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接受家人的祭祀。对于一些没有家人孤苦伶仃的鬼魂此举也有邀请他们来共享香火之意。水灯多以纸糊,造型如同宫殿,其中放置有点燃的蜡油,还有一面彩色的三角形纸旗,旗上写有庆赞中元、冥辉普照等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那些鬼魂能够有所判断,不会跟错水灯,走错方向。

放花灯

综合来看,各地民俗大同小异,除却祭祖的基础活动以外大多是根据当地特色生成的各种民俗,这些民俗虽然形式上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那些从鬼门关走出的鬼魂们顺利回到家中,好接受家中一年一度的香火供奉,饱含了对逝去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