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四大工程”提升移民幸福感

2019-07-24     铜仁组工

印江实施“四大工程”提升移民幸福感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以扶志扶智“双扶”为主导,以配套功能完善为补充,组织部门和凝聚社会力量推进移民社区高标准建设,深入实施居住环境提升工程、保障措施巩固工程、感恩意识培塑工程、安居乐业长效工程,集中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进行高标准、规范化、长效性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易地扶贫搬迁安居乐业成果,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认可度,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实施居住环境提升工程——让移民舒心

和为贵、诚立身、俭养德……走进印江县城区普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在中兴街道的老家,吃水不方便,交通也不方便,环境也乱糟糟的。现在这个环境安逸,一年四季花开花香,很干净……”谈及现在的居住环境,搬迁户安勇波满脸笑容。

以绿色文化为底色,印江打造“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小区。随着安置点群众的入住,该县快速抓好点、面、线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等工作,建设观光休闲凉亭和添置文体健身器材等,达到“配套设施齐全、道路平整通畅、管线整齐美观、环境整洁靓丽”的效果, 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印江打造以孝文化、书法文化、民俗文化相融的文化示范点。在安置点充分融入民族建筑文化元素和标志性民族符号,统一规划和建设每个小区内宣传阵地,切实推进线上和线上文化阵地建设,真正让正能量宣传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移民群众生活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目前,该县在普同、南湖、和达、坪兴寨4个移民安置点打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社区文化墙53个,社区好人榜和积德榜15个,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320条。

实施保障措施巩固工程——让移民顺心

就近就业、就近就医、就近就学……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建设到后期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印江充分考虑移民搬迁后的保障措施,实现了每个安置点建有卫生室、临近有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就近就学、就近就医。目前移民参合率、参保率均达到100%。

该县加大对移民子女就学保障力度,让594名幼儿和中小学生,实现100%就近入园、入学。同时探索授课教师参与移民社区教学辅导志愿服务机制,开展“四点半课堂”“社区家长学校”“移民子女就学辅导”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按照高中三年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的标准开设“春晖励志班”,按照高中三年每生每年资助1800元的标准开设“自强班”,帮助安置地50余名困难学子完成高中学业。

该县整合村卫生室和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以“把健康带回家”等活动为载体,形成常态服务和专项服务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常态服务上,经常性开放“馨益邛江”卫生室功能,为移民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关注移民健康,及时提供常规医疗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便捷医疗;在专项服务上,以季度为单位,组织县城区各家医疗机构对移民社区群众进行免费体检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移民群众健康状况。

该县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目标,坚持“因人施培、因产施培、因岗定培”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572人次,做到“应培尽培”。通过开展专项招聘、送岗上门等就业服务,帮助9633人稳定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实现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如,印江县罗场乡搬迁户陈祖武,2017年搬迁至龙津安置点,搬迁后在自己搬迁的移民小区从事保安工作,每月固定工资2500元,妻子搬迁后在县城古镇从事保洁工作每月工资1800元,全家全年工资收入51600元,加上原有各种惠农补贴,工作间隙打零工,全家收入稳定在60000元以上,家庭生活实现质的飞跃。

实施感恩意识培塑工程——让移民暖心

“党恩好比邛江水,移民幸福万年长!”每隔一月,在印江移民小区就会上演一场感恩宣讲会,让广大移民知党恩、感党恩,不断激励移民在新的环境里,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

该县以“文化双扶”为抓手,通过感恩教育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大力宣传勤劳致富典型事迹和人物,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仅2018年,通过连心会、家庭会形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感恩教育宣讲600余场,参加人员2130人次。

该县积极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区内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善、扶贫济困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目前已成功创建普同文明社区。

该县注重培育市民意识,开展城镇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性教育,帮助搬迁群众熟悉家电使用,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环境,逐步由乡村居民向城镇市民转变,更快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目前,通过“春晖讲习团”“脱贫攻坚夜校”,710人次移民群众分批次接受培训。

与此同时,该县凝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携手关心帮助移民群众,为移民提供合适岗位,促进移民群众稳定增收。充分利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围绕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让社区群众文化生活。2018年,该县开展“文化双扶”专题文艺演出进社区20余场次,扶持11人移民群众实现创业,解决2584名搬迁群众就业。

实施安居乐业长效工程——让移民安心

真正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仅仅需要环境的改善、保障的落实,还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为此,该县成立普同、坪兴寨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支部,组建就业服务工作站,按照“一核多元示范小区”的建设标准强化社区治理,统筹做好就业、就学、就医和感恩教育、文明创建、社会治理等工作,形成“移民党建+”服务模式,各类社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提升小区共有、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水平。

该县深入实施“党团同行志愿服务活动”,以开办的“爱心超市”为载体,探索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思想上的难题。仅2018年,该县通过春晖总社平台,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募集图书3000多册,累计招募志愿者74人,“一对一”资助26人,实现“圆梦微心愿”161个,实现全员参与、众志成城的大扶贫格局。

精彩推荐

帮扶一线干部,我们注重严管与厚爱

贵州铜仁:壮大集体经济路子广

贵州铜仁:91名获得全省表彰的优秀第一书记不忘初心坚守一线

贵州铜仁:农村产业革命之碧江老麻塘村的嬗变(六)

活力 效率 温馨

传播党的声音 讲好党的故事

关注百姓生活 服务党员群众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关注“铜仁组工”

“铜仁组工”微信号:trswzzb

审核:黄欣 编辑:覃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PvuKmwBmyVoG_1ZtU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