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高考终于落下帷幕,但高考依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近日,上海的一对年过8旬的爷爷奶奶登上了热搜,他们为给孙女补课花费了100万!
爷爷奶奶称两人都是60年代的本科生,他们希望孙女能考上清华,奶奶表示孩子的妈妈身体不好,所以,从小学开始就由她和老伴照顾孙女。
提及孙女的成长历程,老人双眼含泪:从小学到高三,他们为孩子花了100万左右,孩子每天做题做到凌晨一点,只睡四五个小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孙女能考上清华,她亲自送孙女去上学。
看完这个新闻,我觉得这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妇和孩子都十分可怜,老人在颐养天年的时候,却承担起了照顾孙女的重任,出钱出力,花费高达百万。女孩学习非常辛苦,自小学开始就补课,没有周末,没有休息玩耍的时间,甚至连睡眠的时间都只有4、5个小时,完全成了学习机器,实在是可怜。
人生有千万种可能,最不该孤注一掷
读书是十分辛苦的事情,记得我读书那会,父母也好、老师也罢,经常对我们说:“好好学习,等你们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那时候我们都坚信只要考上了大学,日子就会轻松了,就能过上好的生活,家人也会跟着沾光,读书的唯一目的也就是为了考大学,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这种孤注一掷的目标,让学生倍感压力。
我读高中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班上有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导致精神出问题的,同村一个女孩,也因为高二的时候被分到了B班(与成绩较好的A班相对)而变得疯癫,不得不辍学。
小时候特别害怕父母说这样一句话:只要你好好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读书。每每这时都倍感压力,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考大学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还关乎一个家庭的荣耀和前途。
不知道这个新闻事件中的女孩,在得知爷爷奶奶为了她,花费100万的补课费后,是不是会压力山大?万一没有考上清华,是否会因为奶奶的失望而倍感愧疚呢?
诚然,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它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重视高考,努力拼搏,没有错,但不应该孤注一掷,把高考当成一生命运的赌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高考的时候,孩子只不过十七八岁,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人生也会有千万种可能,不是只有高考唯一一条路。
高考是人生的一种经历,是我们青春拼搏的见证,天赋各异,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该无怨无悔,不为金榜题名而沾沾自喜,毕竟人生路还长,我们取得的不过是阶段性的胜利,不为名落孙山而郁郁寡欢,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同样可以活得精彩。
学会生活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不少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好生活,孩子从小就在为努力学习不停地奋斗,等到金榜题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迈进大学校园后,他们却发现自己还是不幸福,因为没有了目标。
之前,学习只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理想点讲,就是将来找了一份好工作,赚了很多钱,就一定幸福吗?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现,年收入1万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并不是最低的,随着个人年收入增长至12万,感到幸福的人群比例逐渐增高。年收入12万增长到100万时,幸福的人群比例相差并不十分明显。而在感到不幸福的人群中,年收入超过100万的高收入人群比例最高。
由此可见,金钱并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那么,一年挣多少钱的人生活最幸福呢?答案是12万到20万。看来,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的成功学都是毒鸡汤。
不管赚钱多少,人生的终极目标都是学会生活,而不是活着。所以,我们最该从小教会孩子的是学会生活,这比成绩重要得多。
在北京工作时,我认识一个博士后,在某科研单位工作,收入颇丰,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不会打开电饭煲,即使他老婆把饭做好,他都不知道怎么把饭盛出来。
今年年初疫情严重,我们村一对年轻夫妻,两人都是高材生,可在做饭的问题上却犯了难,平时吃惯了外卖,现在两人都不会做饭,互相埋怨,闹起了离婚。
所以说,不管你有多高学历,多大难耐,都要食人间烟火,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好好地生活,就要明确生活目标,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理解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的幸福,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才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年,好好地生活着,很好地生活过,就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