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摔倒后扶不扶?你的第一反应将决定ta哭不哭

2019-08-02   育儿女神蜜丝懂

Ms.懂家二宝是个急脾气,当初走不利索时,就已经开始渴望体会奔跑的滋味,于是摔倒就成了家常便饭……

可能是她摔得太有喜感又猝不及防,导致懂小姐我在每次事发时都忘了惊慌失措,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想笑……

然后,在我发愣的时候,这个急性子小妞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快速倒腾着两条小肉腿“奔腾”向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慢慢地,“摔倒不扶”就成了我和二宝之间的默契,虽然后来我有所觉悟,进化成在她摔倒后蹲下来等待,但还是基本不会伸手扶。

于是,通常我俩这么配合时,一干路人甲都会投来内容丰富的眼光,我解读了一下,大概有两种含义:

第一,这个孩子真勇敢,摔了都不哭;

第二,这个看孩子趴地上还蹲一旁看热闹的,是不是亲妈?

宝宝摔倒后你会马上扶ta起来吗?你会对扶或不扶宝宝有所顾虑吗?到底该不该扶、该怎么扶?今天,Ms.懂就告诉你这件小事里的大学问!

关于宝宝摔倒了,要不要扶?Ms.懂我还真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扶起孩子,而在于家长扶起孩子或不扶起孩子的那一刻的心态是否健康。

宝宝摔倒了,一定不要这么做!

大呼小叫,立马扶起

公园草坪上,宝宝摔倒了,妈妈立即奔上去把ta扶起来,又亲又哄,不停地问:“摔疼了吗?摔到哪了”本来没哭的宝宝,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

宝宝摔倒后扶不扶?你的第一反应将决定ta哭不哭

惊慌过度,可能是新手妈妈常犯的错。宝宝身高低、离地面近、学步时不会走太快,摔倒时通常不会太严重。

如果宝宝并没有哭喊,妈妈过度惊慌,宝宝会被妈妈的惊慌吓到,觉得“是不是发生了很严重的事情”或者觉得“摔倒是件很可怕的事”,妈妈的过度惊慌或紧张会让宝宝更加害怕,甚至会影响宝宝学步的信心

打地打门打桌子,推卸责任

宝宝在家里边走边玩,一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起来。姥姥急匆匆地跑过来,用手狠狠打了地板几下,说:“都怪地太滑,害得我们宝宝摔倒了”。在姥姥的安抚下,宝宝很快就不哭了。

宝宝摔倒了,都怪地不平;宝宝磕碰到,都怪桌椅硬……我们习惯于把宝宝的小意外归咎于外因,或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即便这样能够更快的安抚宝宝的情绪,但长久下去,宝宝就会养成外归因、推卸责任的习惯。遇到挫折或失败都认为是“别人”的原因,而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如此,便无从成长。

“没事”“不疼”是最差的安慰

很多妈妈抱起宝宝最爱说的就是“没事~没事”“不疼~不疼”,其实对于宝宝来说,明明就是很疼。

这样说,宝宝会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感受,反而哭的更厉害!具体应该怎么做,下文会写到。

硬逼宝宝“不许哭”,会憋出内伤

宝宝追着皮球跑,一不小心被皮球绊倒,重重地摔在地上。爸爸走过来说:“不许哭,你是男子汉,不就摔了一跤吗,别哭哭啼啼的”宝宝忍痛爬起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看看摔破的膝盖,瘪了瘪嘴,强忍住眼泪!

“哭”是人最常用的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之一,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年龄之限,是人都需要,何况宝宝

宝宝需要用“哭”来表达“疼”的不舒适感,也需要用“哭”来宣泄“摔倒”的挫败感。当宝宝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达、不会表达,这将成为ta一生的负担。

打死都不扶,也是一种错!

宝宝摔倒了,哭哭啼啼的要妈妈扶。妈妈见宝宝没摔破,也没大碍,坚决不扶,无论宝宝是大哭还是撒娇耍赖,都没用,说:“坚强点,自己站起来,我可不扶你”。眼见宝宝半天不起来,装作转身要走的架势,宝宝才不得已自己起来了。

有些父母,为了让宝宝变得坚强、勇敢,不愿意宝宝娇滴滴的、动不动就依赖父母,而选择从小事开始锻炼宝宝

但其实,宝宝在遇到小挫折的时候,最需要的只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和接纳,宝宝要首先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让自己更勇敢,心里被爱充实了,不空心的坚强才更有力量。

宝宝摔倒了,你可以这么做!

01

把担心藏起来

比如轻快地问一句:“你还好吗?类似的话是要表明两个态度:

  • 摔跤很正常,我并不会因此生气或责备;

  • 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顾,我都在这里。

在孩子向你寻求帮助之前,不主动去帮孩子,但在孩子说我需要你的时候,也不拒绝,就是培养独立性的正确做法。

听到这话,如果没有摔疼,宝宝就拍拍屁股去玩啦。

02

宝宝哭了,保持淡定

如果宝宝还是哭了,那是真摔疼了。

这时候家长先要保持冷静,宝宝感到这个成人有能力把控局面,就会平静下来,家长检查伤口也更容易。注意抱孩子的时候不要太急太猛,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宝宝摔倒后,流很多血,或有脱臼骨折,意识不清楚等严重情况,必须第一时间送医院,确保宝宝的安全。

03

小磕绊可以不扶,马上转移注意力

在你判断确认宝宝没有任何问题时,可以不扶。

宝宝摔倒后可能会抬头看着你,ta在观察大人的反应,如果你这时说“哎呀”,ta肯定哭。但如果你马上转移注意力,说:“咱们快点起来去玩拼图吧”,ta可能瞬间忽略摔倒这件事,连滚带爬迅速起来。

04

利用“泛灵心理”,桌子地板也会疼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都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是有生命的,比如桌子、椅子、地板、娃娃等,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样,知道疼痛、冷暖,有感觉、有情感。

孩子摔倒后,我们可以说:宝宝摔倒了,有点疼对不对?地板也有点疼呢?你们俩都挺疼的,我给你吹一吹,你也给它吹一吹、安慰一下吧。”

这样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建构“共情”能力,引导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情感,体会爱与被爱的感受,孩子会更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样做,也可以转移孩子对于当下受伤、疼痛的注意力,有助于宝宝情绪的缓和。

05

事故回放,吸取教训

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可以把他摔倒的过程变成故事,用幽默的方式演出来。如模仿他的声音:

刚才我手里拿了大盒子,心里只想着快点把积木拿来和妈妈一起玩,谁想没看到地上的火车,啪嚓,拌倒了!

孩子看到妈妈摔倒,哈哈一笑,不仅情绪完全排解了,还学到摔倒的真正原因。然后妈妈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碍,顺利通过,孩子就知道下次怎么做就不会摔跤啦。

Ms.懂说:

只要不是安全事故,摔跤就不是谁的错,而是宝宝成长的过程。孩子需要的也不是替罪羊,而是学会怎么做更安全!

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可大可小,父母过度关注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知道——“如果你需要,爸爸妈妈一直都在。

PS,

#孩子摔倒后,你都是什么反应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注:文中图片和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